见证

我家和铁路的故事

汽笛
  朱舒丽
  1969年1月,爸爸从上海北站坐上开往安徽的知青专列,开始了他在安徽阜阳40年的人生岁月。爸爸插队落户的地方在阜阳市临泉县下辖的一个小乡村,当时没有直达阜阳的火车,他们只能坐到蚌埠再转汽车。到了县城,还要坐拖拉机和步行才能到达,整个路途几乎耗时两天。
  爸爸在安徽安家落户后,把哥哥送回上海读书,住在爷爷家里,那时候的阜阳火车站也通了直达上海的火车。从此,我们一家频繁地来往安徽和上海之间,与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硬板卡的车票,家里积攒了厚厚一叠。
  有了直达车,但乘车依然艰难,一票难求是常态。车厢里挤满旅客,有的睡在硬座下面,还有把孩子放在行李架上的,三个人的硬座位子可挤五个人。超员的列车在旅途开始不久便没了供水,只得带个军用水壶路上备用。
  上世纪90年代初,寒假时爸妈带我回上海过年,依稀记得在阜阳火车站的站台等车来时拥挤的人群,爸爸拎着许多行李,妈妈嘱咐我拉紧她以免走丢。旅客挑着行李涌上车门,我则会被当做行李从窗户塞进去占座。
  2008年,我这个当年跟随父母在火车上通宵颠簸的小旅客,大学毕业后成了上海火车站的一名职工。车站已不是当年爸爸坐上知青专列的老北站,成了现在的上海新客站。父母退休后也回了上海,从此心里的牵挂变成了安徽,全家人依然频繁来往上海和安徽之间。
  我上班至今的这十年光阴里,在一方小小的售票岗位上见证了实名制车票到电子支付到刷卡进站的历史变革,见证了动车组从无到有到高铁到复兴号的飞速发展。绿皮火车被新空调列车代替,封闭的车厢隔绝了噪音,空调和座位也提升了乘车的舒适度。在列车上被挤得无法动弹的尴尬,被舒适的乘车环境取代。高铁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爸妈期盼着2020年商阜高铁通车,上海至阜阳的时间由12小时缩至4个多小时。爸爸满脸憧憬:“早上出发,完全不耽误吃午饭啊,快!”
  2018年初春,我带着对游乐场里小火车有极大兴趣的两岁女儿,去乘坐了真正的火车,我们选了Z92次的卧铺去西安,几天后转去成都,坐了去年年底通车的西成高铁。在钻山洞、爬秦岭的西成高铁上,我在手机上查询着相关资料,感叹着秦岭山区桥隧的施工难度和铁路人背后付出的艰辛。如今蜀道不再难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一家人见证了铁路的发展。今后,还会有更多的高铁线路开通,更多元化的乘车方式推出,我们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在铁路出行方面得到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的乘车体验。我相信,我们和铁路的故事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