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家年 文/图
红油爆鱼面,奥灶面的代表作。百年前,玉峰山下“奥灶馆”的一碗特色面,直至20世纪50年代名声才逐渐在苏、沪等地传响。近年来名声大噪,上至五星级酒店,下到小饭店,都把它当作首推的点心,“奥灶面”几乎成了昆山一碗面的形象。
据《昆山商业志》载,奥灶馆,前身是天香馆、复兴馆。天香馆创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余年。复兴馆创店人陈秀英,小名康妲,嫁于颜门为媳,故又称颜陈氏。颜陈氏原是地主赵三老太家的绣娘,擅长刺绣和烹饪,深得主人喜爱,后赵家将债户用以抵债的天香馆小面店赠予颜陈氏,让其自谋生计。由于颜陈氏用心经营,口味独具一色,尤其是一碗红油爆鱼面其味鲜美,深受食客赞誉,不少名流专程前来品尝,一时间生意大旺,小面馆遂成名店。结果引来了周边店家的妒忌,诬传复兴馆为“鏖糟馆”,更有甚者,诬指面馆在面汤里放有老鼠尾巴。
后经公私合营改店招为“奥灶馆”,意奥妙在灶头。百年老店迎来又一春,“奥灶馆”顿时名声大噪,凌晨赶来品尝面点的人越来越多。原来的一开间门面,七张靠壁桌,一副“三眼一发”稻草灶的规模显然应付不了火爆的生意。1959年移馆半山桥,店堂扩大三倍,砌建大四眼煤灶,增加一倍座位,缓和了供需矛盾。
奥灶面之妙在红油,选当年的菜籽油,经熬煮煎氽爆鱼后,使菜籽油变成了鲜艳夺目的酱红色,由于油中吸取鱼体和酱汁葱姜香,又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菜籽香,所以具有其独特的鲜香。作面浇头的爆鱼,采用出自双洋潭或阳澄湖的肥嫩青鱼,五斤左右为准,若遇酷热鱼缺,宁可停供,也不用杂鱼充数。宰杀时鲜鱼不落地,保持清洁,下刀厚薄均匀。制作时,先将切好的鱼片放入酱油、白糖、曲酒以及葱姜香料配成的卤汁中浸入味,再以旺火大锅氽至棕黄色,嫩度适宜,两次烩锅,冰糖烩煮,陈酿取香,色泽棕红,浓厚鲜香。俗话说“演戏靠腔,厨师靠汤”,红油爆鱼面的汤水即红油汤,所用的物料均取自于活青鱼的黏液、血鳞、鳃,加水投锅煎煮后再与爆鱼的油汁勾兑成红汤。面条选用上好的精白粉,反复揉捏出韧性后,擀成面皮后再用利刃切成绝细的面条,面条的刀口处有细孔,以使鲜味得以渗透入面身。
老字号的奥灶面馆,有专门的打面师傅亲自操刀,打出的面条根根雪白如银丝,煮成捞入碗中,细腻滑爽,软糯有劲,油不粘碗。奥灶面的“烫”是特色。面要烫,投锅煮面时水大透足,少投勤捞,保持水清,捞出后直接入碗不在温水中过;配制好的面汤始终放在铁镬中热着,盛入碗中,貌似不见有热气,吃进嘴里,一不留神就会烫着嘴,滚烫的红油把面汤中的热气都压住了。加上碗烫和筷烫,五烫合一,就是奥灶面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