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熙俫 文/图
台湾铁路分为东部干线和西部干线两大系统,并与北廻铁路、南廻铁路构成台湾岛的环岛铁路网络。
西部干线又称纵贯线,全长400多公里,它串联起台湾几个主要城市台北、台中和高雄。东部干线连接着台湾东部几个重要城市,宜兰、花莲和台东。东部城市开发得较晚,因此也保留着较多的自然风貌。
北廻铁路环绕台湾北部,连接台北和宜兰,经过台湾最北边城市基隆。南廻铁路环绕台湾南部,连接高雄和台东,经过台湾最南部的城市屏东。
台湾的高速铁路自台北至高雄,长度为345公里,为标准轨距铁路,全部引进日本的新干线技术。于1999年3月动工兴建,2006年年底建成通车。最高时速为300公里。
台湾铁路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沿革,又融入了社会人文,散发着浓浓的古意和历史的意韵。折射出中国铁路史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
追溯台湾铁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建路初期、日本占领时期和台湾收复以来这三个时期。
建路初期,是指1887年至1895年。中法战争后台湾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倡办铁路,于1887年至1893年,建成基隆—台北—新竹铁路,全长106.7公里。这条铁路分两段修筑,台北至基隆,长28.6公里,1887年6月开工,1891年10月竣工。台北至新竹,长78.1公里,1888年2月开工,1893年1月竣工。其中基隆、八堵间的狮球岭隧道,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座铁路隧道,长261米。该隧道使用至1898年停用,另外在其左侧1公里处新建了竹子岭隧道取代之,使用至今,长度为541.35米。台北至新竹段工程,以淡水河大桥工程最为艰巨。淡水河大桥长448.6米,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座百米以上的铁路木桥,1888年2月开工,次年5月竣工。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台湾被日本侵略者割据,在1895年至1944年期间,日本加紧对台湾的掠夺和控制,从新竹向南修筑台湾西部铁路,1908年西部干线基本贯通,自新竹经台中至高雄,全长297.3公里。同时修建了台北至淡水和高雄至九曲堂两条支线。相继修建的还有竹南至彰化近海线和东南各线等。为适应运输的增长需要,在竹南至彰化间另修建了靠近海边的线路(简称海线),长91.2公里,1922年建成通车。1917年建成花莲至玉里段(长度为87.1公里),1922年建成关山至台东段(长度为41公里),1926年建成玉里至关山段(长度为41.4公里),至此台湾东部干线贯通。自花莲经玉里、关山至台东,全长70.4公星,轨距为76.2毫米,轨重30公斤/米。台湾东线和西线建成后,南北互不连通,标准不一,各自经营。
台湾东北部为经济发达区,台北、基隆、宜兰县等地物产丰富,港口、工业和城镇建设发展较早。1924年建成的由八堵通往苏澳的宜兰铁路,是台湾东北部地区沟通花莲港、苏澳港和基隆港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对沿线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台湾光复后50余年来,台湾的铁路进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改造和修整传统铁路,建成北廻线和南廻线,使铁路连成网;二是实行电力及内燃化改造,推进电气化铁路建设;三是发展都市大众捷运(轻轨铁路)系统。
北廻铁路于1980年建成,全长82.3公里,自宜兰铁路南圣湖站起,经永春、东澳、和平、崇德、景美至东线田埔站,是联络东西部铁路的主干线。该线建成后,使台湾北部地区交通更为方便,特别是东、西部铁路实现联运,使台湾的铁路运营状况得以改善。
南廻铁路是台湾南部联络东西部铁路的干线。起自西线枋寮站,越中央山脉至东岸大武,经金、太麻里至东线卑南站,全长98.2公里。工程于1980年开工,至1992年建成通车。该线建成后,使台湾铁路南北东西贯通,形成了环岛铁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