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洪建 文/图
说到无锡的美味你会想到什么?小笼馒头,三鲜馄饨,还是烧饼?我最喜欢的是酱排骨。每次去,都要买几包带回家让家人品尝。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其中一节讲到无锡酱排骨,“虽然不是蔗糖产区,无锡人却执着地选择了‘甜’,当地人认为,酱排骨最能代表无锡的美食,除了选料和烹饪方法的讲究,最负盛名的,还是它浓重的偏甜口味……传统做法里,食糖几乎占到排骨重量的十分之一,这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吃客们看来,实在难以想象。”
无锡酱排骨兴于清光绪年间,和无锡清水油面筋、惠山泥阿福并列为无锡三大名产,充分体现了无锡菜肴的基本风味。酱排骨的烹制十分讲究。一是选料精,需取三夹精的草排为原料。这种草排,一头猪身上只有七八斤,它的特点是肉质细嫩。二是作料要好,需要用黄豆酱油,绵白糖,老廒黄酒,还有葱、姜、茴香、丁香、肉桂等烹调。三是操作要严,一百斤的肉骨头,要加酱油十二斤,白糖三斤,黄酒三斤,用文火烧两个小时,最后制得六十四斤左右的无锡酱排骨。
当地朋友说,三凤桥的酱排骨最正宗。传说三凤桥原名叫作石头桥。有一年在桥下的河滩边突然出现了一个大石头,一对开豆腐店的老夫妻就把大石头洗干净了,无意中用刷过石头的洗帚刷了自己家的锅,烧出的肉骨头特别香。于是想到那把洗帚,后来把洗帚放在锅里与肉骨头同煮,每次煮出来的肉都奇香无比。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之前天上的三只仙凤下凡,飞到江南变成三只麻雀,竟在石头上过了一夜,一些羽毛留了下来。要知道凤凰的羽毛可是无价之宝啊!放在水里,水变清,放在菜里美味无比!后来人们把这桥改为三凤桥,老夫妻也关了豆腐店,开了酱排骨店。全城的人都来买,争先恐后,生怕抢不到。从此,三凤桥的酱排骨名声就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