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酱肉

吃遍东西





  蒋洪 文/图
  酱肉制作技艺,是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酱肉是冬春的家常菜,过年还得有酱蹄髈。腌酱肉,除了手艺,还要老天帮忙:天冷、干燥、有阳光。每到冬天,饭店餐馆总会有一道酱肉上桌,或清蒸,或与豆制品、香芋、白菜、冬笋片合蒸。酱肉肥膘不透明或感觉刀面不挺括,则十有八九是没晾晒到位。
  小雪节气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正是腌酱肉的好时候。腌制酱肉以肥瘦相间的硬肋为上,酱蹄髈则多取肉多饱满的猪后蹄,如做卷蹄则选前蹄髈。
  腌制酱肉,关键在于腌、晾、酱、洗、晒。
   腌制的过程,就是利用盐的高渗透性,逼出猪肉细胞内的水分。如因肋条肉或蹄髈粘上脏物而清洗,一定要晾干水分再腌制。按照每条硬肋或每只蹄髈的重量,取4%的盐。最好是炒热的粗盐(可加15%左右的花椒同炒),热盐可加快咸味渗透。腌肉的要诀:一是全覆盖,硬肋表面没有疏漏,蹄髈则需用尖刀沿腿骨纵深穿刺,防止内部腌不到位而生异味;二是充分拍打按摩,直至手感柔软,皮色变白。腌制后压不压石头?两可。压石能使肉内水分加速排出。腌量不很大的话,自然堆放即可。
  腌在缸盆中,放置一两天即出血水,不必倒掉,待三天后天气放晴,取出穿绳悬挂晾干。一定要有阳光才取出,上午晾,傍晚收。
  晾过的肉放入干净缸盆中,倒入没有调过味的天然晒制而成的酱油,酱制时间一般为五至七天,每天将肋条肉或蹄髈上下翻身,并不时地用勺将浸不到酱油的部分淋上酱油,以确保全方位酱到。可随个人喜好添加辛香料,如将花椒、八角在酱油中熬制一下,放晾后加一些白酒提香等。
  五天过后,出太阳的日子,将肋肉、蹄髈表面用热水擦洗,洗的目的在于减少表面的盐分以及整理形状,有了这道工序,酱肉表面更有卖相。
  酱肉不同于风肉,酱肉需要阳光照射。在阳光、冷风以及低气温的关照下,酱肉表面干燥,肥膘略显透明,瘦肉出现皱纹,酱肉开始滴油时,便可转入烹饪环节,此法腌制的酱肉传统可用到清明时节。如进冰箱冷冻,可以度夏。
  酱肉的烹饪只要把握好咸度就大功告成。按需切下酱肉,在温水中浸泡半小时,再整块蒸好后切片(餐馆做法)或切片后煮饭时蒸,饭熟肉香。
  酱蹄髈则需浸泡半日,洗净后,放入垫有竹箅的锅子,水淹没蹄髈,大火煮开,小火焖笃三小时,以筷子可以顺利插入蹄髈为成熟。乡下习惯煮鸡蛋剥壳后同煮,名“酱煨蛋”,十分好吃,且讨了元宝口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