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军霞 文/图
来到洛阳,除欣赏当地美景,品尝当地美食也不可少。作为九朝古都,洛阳的“汤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街头遍地可见各色汤水,其中最有名气的当数“不翻汤”了。
“不翻汤”,单单这个奇特的名字就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一尝其味。“不翻汤”是一种简单的街头小吃,但做法却非常讲究,它的制作工序分制作“不翻”和“汤”两部分。
头道工序就是烙制“不翻”。把精心挑选好的绿豆轻度碾压,在水中泡至发胀,去皮,然后绿豆加水在研磨机里磨碎,同时加入少量鸡蛋,做成糨糊状。摊“不翻”需要一个特制的鏊子,直径大概20厘米,厚度3厘米。将磨好的绿豆糊舀出一汤勺,放在抹过少许油的鏊子中央,然后用一个扁平的方形铁铲将它压平并呈圆周状旋转,绿豆糊就在鏊子上形成很薄的一个圆形。大约半分钟后,糊糊在灶火的烧烤下,逐渐凝固,用铲子将它铲下来,码放在盘子里。刚烙好的饼薄如蝉翼,几近透明;色泽黄绿,仿若藏进了大自然的颜色;豆香浓郁,让人闻之欲食。
这种饼,在烙制的过程中,一次都不用翻,所以才有“不翻”之名。关于“不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时途经洛阳栾川大青沟,长途跋涉又饥又渴,看到一老妇正在烙饼,便上前讨要,妇人说:“饼还未翻,等一会儿。”康熙大叫:“不用翻了!”抓起饼便吃。老妇人看他干吃饼噎得慌,就说:“我给你盛碗高汤泡着吃吧!”康熙吃了感觉味道更美了,高兴地说:“我御赐你的饼从此就不翻了!”于是,洛阳地区便有了“不翻”饼。
吃“不翻”如果没有汤会略显干巴,所以就有了第二道工序——做汤。这汤做起来简单,吃起来有味。汤的原料是高汤,先在碗里放适量的“不翻”,然后配适量煮熟的粉条、海带、泡好的金针以及少许虾皮和紫菜,一些切成小块的鸡血和榨菜。韭菜要多放些,此汤最适合放韭菜。然后在这些东西上放入一小勺胡椒和一小勺味精,醋根据自己的口味来放。将滚烫的高汤浇进碗中,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不翻汤”就做好了!
冬日清冷的洛阳街头,随便找一家“不翻汤”店铺坐下,大声吆喝掌柜:“一碗不翻汤!”一碗色香味俱佳的“不翻汤”上桌,吸溜溜几口下肚,肚里立时暖了起来。“不翻”吃到嘴里时,软绵不化,嚼之有豆香;汤油而不腻,酸辣清淡,味道纯正,令人喝后浑身热汗淋漓,唇齿留香,极为过瘾。每每有外地客人途经洛阳,食“不翻”、喝“不翻汤”后,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泰山归来不看山,洛阳归来不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