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铁路上的苏州码子

铁路博览
采用苏州码计数的京张铁路里程碑、坡道碑
八达岭隧道口的标志碑


  陈慈林 文/图
  2014年夏,我在参观京张铁路青龙桥站时,看到几块刻有神秘符号的铁路线路标志碑,这些与京张铁路老设备放置在一起的标志碑,引起了许多参观者的兴趣。陪同参观的专家介绍说,标志碑上的神秘符号是用苏州码子标识的数字。
  苏州码子因发源于苏州而得名,它脱胎于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算筹,始创于明代初期,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苏州码子与阿拉伯数字对应的写法大致如下:〡(1)、〢(2)、〣(3)、〤(4)、〥(5)、〦(6)、〧(7)、〨(8)、〩(9)、〇(0)。在尚未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明清至民国时期,苏州码子作为传统数字符号曾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场合和民间生活。直到20世纪初,阿拉伯数字开始在中国推广使用后,苏州码子才逐渐被取代,如今仍偶尔被港澳地区的街市、旧式茶餐厅及中药房使用。
  苏州码子应用于中国铁路,是从京张铁路开始的,这条铁路由詹天佑主持设计和施工,是中国人自主修建运营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选择颇具民族特色的苏州码子标注线路标志,除当时阿拉伯数字尚未在中国普及,老百姓和筑路工人更熟悉苏州码子外,更是为了体现京张铁路的中国“血统”。
  京张铁路当时设五类标志碑,分别为里志碑、桥志碑、坡道碑、放汽碑和道拨碑。
  里志碑也叫里程碑,起初每180丈(清制1华里)设一块,标志碑形状上圆下方,白底黑字刻有苏州码子表示的数字,表明铁路线路延伸到此处的里程。
  桥志碑的形状与里志碑类似,设于桥梁一端,采用黑底白字与里志碑相区分,用苏州码子标示桥梁编号。
  坡道碑也叫坡度碑,此碑比前两种标志碑略大,上下均为方形,设置于线路坡度改变的起(终)点,用苏州码子标出铁路上(下)坡道在1000米范围内数值变化的信息。除了坡度数值外,坡度碑还用汉字“上”“下”或“平”,辅助标明坡道变化类型。
  放汽碑相当于鸣笛标,一般设置在弯道等不易瞭望的地点,提示司机到此鸣笛,以提醒作业人员和路人及时下道避让。蒸汽机车时代,机车鸣笛靠司机拉蒸汽阀鸣响汽笛,因此叫放汽碑。
  道拨碑是一种分段标志,如今叫管界标,用于标明铁路沿线线路养护道班负责的区域。前三种标志牌用苏州码子标注,放汽牌和道拨牌仅用汉字标注。
  京张铁路建成之时尚在清末,线路里程都以“清制华里”为单位计数。进入民国,社会各领域陆续推行公制单位。至此,作为京绥铁路一部分的京张铁路采用“公里”作为里程单位,并对沿线表示里程的标志重新更换,更换后的标志碑在一段时间内仍用苏州码子表示数字。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码子彻底退出京张铁路,沿线标志统一使用阿拉伯数字。如今保存在青龙桥站的这几块用苏州码子标注的老京张铁路标志碑,是由铁路职工精心收集保护的。这些文物保存了一段传统、一种文化,已经成为京张铁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京张铁路的峥嵘岁月和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