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大杂烩

吃遍东西



  钱国宏 文/图
  在国内烹饪界,名人与美食向来有渊源,晚清重臣李鸿章就曾“发明”了一道名菜:李鸿章大杂烩。此菜名称虽有些不雅,但因与李鸿章联了“姻”,因此在中外饮食行业是颇有名声的。
  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这样一个名臣,如何与一道菜产生了关联?这要源于李鸿章的一次外交活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鸿章访美,在使馆内宴请美国宾客。中国的饮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以中国菜深得美国人的喜爱。宾客们连吃了数小时而没有丝毫结束的意思,此时,48道主菜已经上完,后厨告急,李鸿章心生一计,悄悄地告诉厨师:“从撤下来的各菜中捡一些未吃完的,倒在一起,用白骨汤熬一下,就是一道新菜嘛!”厨师心领神会,马上把撤下来的菜挑拣一些,烩成了一锅大菜,片刻之间就热气腾腾地端上桌来。这道菜食材五花八门,有荤有素,“海陆空”齐备,不仅香味扑鼻、色泽缤纷,而且味道嫩、软、滑、脆、鲜。宾客不明就里,个个吃得喜笑颜开,纷纷向李鸿章讨问菜名。李鸿章不懂英语,只是礼貌性地应承:“好吃多吃。”真是歪打正着,“好吃多吃”与英语中的“杂烩”一词(Hotchpotch)的发音相近,宾客们遂以为此菜名为“杂烩”,从此,这道菜便被命名为“李鸿章杂烩”。
  文化名人张伯驹曾经著文,称这道菜“驰名国外,凡在欧美的中国餐馆,莫不有如此一菜。”李鸿章当时用各种剩菜烩成的大杂烩,完全是为了应急,后期则不然了,均是新鲜食材烩成一道菜。菜的做法也精心混合,细细烹制。如今,经过一百多年的改良,“李鸿章杂烩”的食材更趋丰富,做法更加精细。新式“大杂烩”,咸鲜兼具,鲜而不腥,醇香不腻,入口鲜美,回味无穷,而且此菜由于食材丰富,有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所以深受食客的青睐。2018年9月,此菜被评为“中国菜”之安徽十大经典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