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是《诗经·伐檀》中的诗句,唐模的檀干园(如图),据说是取其意而得名的
唐模水口历史悠久
唐模的夜晚宁静自在
徽州祠堂建筑也是一绝
水与居住环境相互融合 朱晓军
周末有暖阳,我与好友一道走进唐模。唐模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从黄山北站下车,驱车30分钟可到。古村里,天然形成的溪边街与古民居构成独特水乡景致。
流水潺潺 走进唐模,迎面而来的是古朴典雅、安详静谧的徽派水口园林。唐模的水口(水口:水源所出之洞口,风水学中的一个要素)是徽州最有名水口之一,流出的小溪潺潺穿过一座座石桥,翻越一道道水坝,形成多道人工瀑布,流往高阳桥附近村庄。这里对摄影爱好者和学美术的学生来说,是个创作的好处所,潺潺的水声,使水街愈加幽静祥和。
檀干园是唐模村水口园林主体部分,因周围遍植檀木而得名,夏季荷花遍布,建有水榭亭台。园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巧遇村民谢大爷,他告诉我:清朝初期,村中有位许氏徽商,早年在苏浙一带城镇经营典当,致富后,因老母向往到杭州西湖游览,而体弱年高,苦于徽州与外界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为报父母养育之恩,儿子按十分之一比例,仿西湖原样,开筑徽派水口园林,出资修楼筑亭,模拟西湖胜景,供母娱乐,安度晚年。
园林小憩 唐模在风水布局,包括水口上的处理,改变了村落的环境,形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环境特征,使水口成为村落园林。村民悠闲愉快地品味田园风光,观赏水口园林、私家庭院,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独特享受。
步出沙堤亭,有一条青石板路,一直延伸到村西头的主街。这条古道上铺有3650块青石板,一年365天,十年约3650天,青石板数是“十年寒窗苦读”之意。
读书育人 迎面见到一座牌坊叫同胞翰林坊,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为康熙皇帝赏赐唐模同胞兄弟许承宣、许承家而建。牌坊三间三楼四柱式,其上布满精美石雕,石柱间刻有梅花,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代表兄弟俩读书十年考中进士不容易。
徽州历来尊文重教,兴学育人。因徽商雄厚资产投入,对促进家乡教育起了重要作用。徽州文人学者以书院为基地,聚众讲学,贤才辈出。当时民间书院和私学也颇兴盛,开设府学、县学、书院以教乡里子弟。唐模各族还设有族学,免费为族内贫寒子弟提供教育。
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也可以听到朗朗读书声。“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这句话是当时徽州教育真实写照。我想,唐模先祖也是用读书的方式希望子孙修正品行,做一个完整的人。
上海站—黄山北站 车次推荐:G7319
始发:09:38
到达:12:44
历时:3小时6分钟
票价:一等座330.5元
二等座206元
在黄山北站下车后,可选择坐汽车,约30分钟可到。
相关链接 唐模祠堂文化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居住着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他们大多建立自己的家庙,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祠堂分宗祠、支祠、家祠。在徽州,祠堂是集宗教、伦理道德、法律于一身,每个宗族都会从族里推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族长。
水口文化 水口是风水学中一个重要元素,所谓水口,指水源所出之洞口,在徽州村落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设施,对绿化和生态环境优化有着典型意义。清代《入地眼图说》中记载:“入山寻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徽州人之所以热衷在村口建造水口,主要因为受风水伦理的影响,他们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为防止它外流就修建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