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试验导弹潜射

铁路博览


今日南京长江大桥 唐思楷 摄
1970年7月,黄纬禄(后排左三)和同事在南京长江大桥合影


  杨洪建 文/图
  老南京人都记得,1970年7月,刚刚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连续宵禁3天。大桥中间停放了一台巨大的吊车,一个大家伙正在被反复以各种姿态投入江中……
  许多人猜测,可能是大桥出了质量问题在检测。此事多少年以后才被解密,原来是借南京长江大桥进行导弹模型弹入水深度试验。
  中国导弹基础一穷二白,一切从零开始。1960年11月,“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1966年10月,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外电惊呼“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我国虽先后研制成功原子弹和液体地地战略导弹,但液体导弹准备时间长且机动隐蔽性差。面对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急需有效反制手段,研制从潜艇发射的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势在必行。1970年,我国启动第一型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设计。
  全尺寸模型弹的实验,是导弹研制过程中不可越过的一个重要环节。模型弹从外观、尺寸和重量上都和导弹完全一致,只是不装配发动机和任务系统。通过模型弹试验,能得出与实战最为接近的水下弹道数据。为获取导弹水下基本力学参数,进行模型弹入水深度的试验是必经步骤。模型弹重量近10吨、长达10多米,这么个大家伙,投在什么地方、怎么投,都是难题。美国第一代潜射模型导弹发射出水面时没有点着火,落下来把潜艇砸扁了,造成艇毁人亡的恶性事故。借鉴美国人的经验教训,我国潜射导弹的总设计师黄纬禄等科学家四处寻找合适的试验地点。
  万般无奈中,一个灵感忽然降临——到一个高处来测试模型,这个试验的场所,必须水深超过30米,高度超过四五十米。到哪里去找这个试验地点呢?黄纬禄和同事们经过认真研究之后,大胆地提出一个方案:在新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上做弹体落水试验!许世友一听汇报就说:“这是个好事,举双手赞成。”试验的日子确定后,他下令宵禁3日,并亲自陪同专家们上桥勘查现场。
  一切安排妥当,模型导弹被大吊车高高吊起。黄纬禄穿着背心短裤,头戴草帽,站在桥上指挥。一声令下,模型导弹以雷霆万钧之势坠落江中,溅起的水柱比桥面还高。在盛夏的南京长江大桥上,黄纬禄和试验队员们,反复以各种姿态将模型弹投入水中。经过不断地改进、试验,终于发现了一个规律:导弹保持垂直的姿势就不会摔坏。发现这个规律以后,大家就设计了方案,用降落伞从30多米的高空把模型弹弹出去,就像羽毛球一样,重心朝下栽下去。结果,一次实验就成功了。
  7月份是望而生畏的“桑拿天”,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做试验非常艰苦。晚上睡觉不挂蚊帐,会被蚊子咬;挂了蚊帐,里面又热得很厉害,一觉醒来,底下垫的席子汗水都能印出人影来。用于实验的弹体直径只有1.4米,人进去的时候要弯着腰,甚至要爬着才进得去。里面温度很高,又不通风,再加上有胶水气味,环境非常恶劣。进去的人都是穿着裤衩光着膀子的,每次换一个人出来,都是全身大汗,裤衩都湿透了。导弹壳体内的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在像火一样的太阳烘烤下,弹体一会儿便热得烫手,而且弹体内还弥漫着有毒的化学气体。但黄纬禄和同事们每天都坚持钻进蒸笼般的弹体内。试验结束后,大家回到北京,每个人的身上都长满了痱子,痒得实在受不了时,就干脆泡在凉水里。
  若干年后,美国“核潜艇之父”里科弗来华访问。当他得知我国的潜射模拟试验是凭借南京长江大桥获得成功时,连声赞道:“这是了不起的创举,你们也是‘核潜艇之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