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熙俫
1973年夏天,陕西省南部地区连续数十日阴雨绵绵,经久不断,空气中湿度很高,令人感觉喘不过气来,使人感到非常不舒服。某日,西安铁路局所管辖的某货运车站工作人员在对一辆满载60吨硅铁货物的棚车卸货时,发现两名货物押运员已经僵死,其面目十分狰狞可怕。报案后,法医在对尸体详细检验并鉴定后得出如下结论:死者全身无任何伤痕,系呼吸中毒而死亡。
该车皮系6月26日由阳平关至安康铁路线的勉县车站装车发出,行程500余公里。装运的货物硅铁块本身是无毒的,棚车内也未发现装运其他有毒的物品的迹象,也没有发现货物押运人在行车途中有任何外界毒害的可能侵入。案情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公安刑侦人员的侦破工作陷入困境。
后来,有人提出一个建议,应该去有关科研部门进行走访和调研。于是,刑侦人员去某钢铁研究中心走访,获得了一份可贵的国外研究资料。这份资料表明,硅铁中含有磷化铝这种化合物,当外界及周边环境潮湿及湿度高时,磷化铝与水蒸气就会产生化学反应,能产生一种有毒的磷化氢气体。由此,刑侦人员推断,棚车中装载的硅铁在高湿度环境下产生了磷化氢气体,这样,两名押运人员神秘致死的谜底有了答案。
这件死亡案件引起了铁道部门的高度重视。于是,技术部门在铁路货运条例中增加了一项规定,即“硅铁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在通风条件下装载运输”,也就是说,杜绝在密闭不通风的环境中进行装载运输。
这真可谓是,以生命代价换来的铁路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