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家”越来越温馨

——集团公司客车车辆装备发展纪实

要闻
  记者 沈滨
  从“夏暖冬凉”的22型绿皮车到装有空调的25型红皮车,从蓝皮车到庞巴迪,从“新曙光号”内燃动力集中到和谐号动车组再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70年来的集团公司客车车辆装备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让旅客出行体验更美好的铁路人奋斗史。时至今日,集团公司普速客车车辆配属3424辆,位列全路第五;动车组配属715.125组,位列全路第一。
  用车人说:卅载岁月见证客车发展
  “7·10”调图前夕,G1379次列车车型换成了复兴号动车组。在临近退休还能值乘复兴号动车组,杭州客运段高铁二队列车长金燕为此感到特别自豪。已有32年工龄的金燕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集团公司管内客车车型的发展历程。回忆起1987年入路之初,春运到棚代客列车上跑车的经历,金燕依然印象深刻。
  “因为客车车辆不够用,所以那时春运用棚车代替客车,棚车里没有座位,车厢里挂着马灯,角落有个用草包麻布围起来的简易临时厕所,里面放着木桶。”金燕告诉记者,上下客要用简易木梯搭到站台上,那时旅客要求也不高,只要能走就行。
  春运结束,金燕到杭州至北京的120次红旗列车上工作,当时是全段最好的进京列车,用的车型是22型绿皮车,那时因为开行列车较少客流非常高,夏天没有空调,一当班就浑身湿透。最辛苦的还是茶水员,两、三个车厢有一个茶炉,茶水员又要烧水管茶炉又要给车厢旅客送水还要给各车厢饮水桶里加水。
  最让金燕开心的是,1994年杭州至无锡的“西子号”25型双层客车上线,车上有空调和电茶炉,车辆外形特别漂亮,内饰像宾馆一样高端大气上档次。
  进入90年代中期,集团公司管内陆续上线25G型、25Z型和25K型客车,各种车型大大满足了广大旅客的出行需求,改善了旅客乘车环境。
  修车人说:车辆检修越来越精细
  1997年4月1日,上海车辆段配属25K型蓝皮车,用于担当上海至北京K13/14次和上海至九龙99/100次等快速列车。同年,上海车辆段上海运用车间技教员金志林入路参加工作。
  “那时我们检修的主要是22、25B、25G型客车,车子轮对踏面剥离、擦伤等状况较多,车辆换轮工序多工作量大,现在有了旋轮设备,摘下来的客车可直接旋轮,大大减少了工作量。”金志林说。
  新型25G型盘型自动客车投入使用后,其制动方式由以前的闸瓦抱轮对换成了制动盘式制动,制动更加均匀,从而减少了对轮对踏面的伤损。金志林讲解两者制动方式的原理区别。
  金志林说,以前的列车厕所都是直排式,检修人员在车辆下部作业,夏天一经烘晒后异味非常浓重,冬天车辆下部都结了冰,用锤子一敲溅得满身都是污迹。25Z型客车出来后,列车逐渐有了真空集便器,从而改善了检修人员的作业条件和环境。而1999年10月10日“新曙光号”内燃动车组的上线运营,使得车辆检修由过去的上部、下部和电气三个作业班组整合成了一个作业班组。
  25K蓝皮车和25T庞巴迪车辆的问世,使得底部弹簧由传统的钢弹簧改进成了电气弹簧,其可根据载重不同自行调整高度,在过弯道时转向架受力更好,轮缘不易损伤,旅客乘坐也更加舒适。
  “如今,随着TCDS(客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TADS(铁道车辆滚动轴承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TVDS(客车运行故障图像监控系统)等‘5T’新技术的运用,车辆检修越来越精细、检修质量和效率也越来越高。”谈及车辆检修技术变化,金志林脸上挂满了自豪的笑容。
  乘车人说:出行越来越舒适
  坐在G20次复兴号动车组车厢内,欣赏车上电视中的精彩节目,或者连接WIFI收听自己喜爱的音乐。65岁的王先生不禁感慨万千:四个半小时就能从杭州到达北京,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40年前从杭州去北京出差,要乘坐近30小时的火车,夏季车厢里那种闷热、压抑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2003年1月17日,杭州到上海梅陇的列车换装成25T型客车,王先生回上海探亲有了乘车出行新体验,“电动车门看上去很现代,乘坐感觉很稳,餐车吧台显得非常有档次。”王先生告诉记者。
  2007年4月18日迎来了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沪杭线上开行“和谐号”动车组,集团公司也由此迈入了动车组时代。
  从设计最高运行速度250公里的CRH2A、CRH2B到350公里的CRH2C,从编组8辆的CRH1A到编组16辆的CRH1B和CRH1E,再到CRH380A和CRH380BL,再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R400AF和CR400BF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作为铁路迷的王先生扳着手指如数家珍。
  2018年12月24日,时速350公里的17辆长编组和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等多款新型动车组陆续上线,复兴号大家族“人丁”日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