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美食:常常见“面”

吃遍东西
太和羊肉板面

管仲老街

格拉条

馓子

蜜汁红芋

枕头馍

阜阳粉鸡


  于亚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饮食文化与当地物产直接相关。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南端、淮北平原西部,自古为“淮海内屏,东南枢辖”,肥沃的土地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物产和众多的人口。今天的阜阳,户籍人口超1000万、总面积超1万平方公里,大京九、漯阜、青阜、阜淮、阜六铁路和商合杭、郑阜高铁在此交会,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冬小麦等粮食主产区、农副产品基地,其特色食品多以面食见长。 
  格拉条
  格拉条,也叫格拉面,阜阳城大街小巷此门店众多,都是店门口支着一口大锅,锅上架一个格拉条机子,这机子有用杠杆原理的、有用转轮原理的,还有用千斤顶的,独特的大锅和锅上设备是门店最好的标志。格拉条价廉物美、分量十足、粗硬筋道,是阜城人百吃不厌的经典食品。
  格拉条主料是小麦面粉,加水后反复揣、揉、摔打和成很硬的面团,需要时切出一块放在格拉条机里用力压,面从筛眼一条条掉入锅内沸水中,煮熟,捞出,冷水过凉,盛入大海碗或小盆中,放上些芹菜、豆芽、香菜或荆芥等时令蔬菜,浇上芝麻酱、辣酱、麻油等,即成,店主还会同时送给食客一份免费的面汤。
  格拉条的得名和起源尚无定论,通常认为其名字来源于阜阳“搅拌”的方言“搁拉”(gela),因其食用前需要把面与辅料略作搅拌。笔者曾经思考:其加工方法与西北饸饹(hele)面完全一样,“格拉”是否为“饸饹”的转音呢?然而,有部分老年阜阳人发音并不是“格拉”,而是“jiele(la)”,类似“截拉条”。阜阳格拉条是源自饸饹面,还是阜阳固有“截拉条”发音向清脆化响亮化的发展,值得民俗学和语言学家研究。 
  枕头馍 
  提到阜阳特色美食,必须要说枕头馍,其实它跟我们通常吃的馒头并无二致,都是用小麦粉和面发酵蒸制而成。所不同的是枕头馍个体硕大,一个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当地又称大馍或大卷子馍,因形似枕头,故名。它是贴在特制的大铁锅上以文火蒸制而成,一锅能蒸几十个、用时一个多小时,贴锅的一面炕至金黄,形成厚达半寸的馍焦。它直接在面板上和面,用一根铁杠一端套在铁环内固定,一端由人用力轧面,将面团压扁后撒上面粉,不断重复直到面坯变得柔软有韧劲,因此做出的馍是一层层的,层层相包,据说可达上百层,层数越多越好吃,每一层都是做馍师傅劳动的结晶。
  枕头馍光滑柔润,耐嚼而又松软,有着纯正的小麦面香,其含水量较少,可放数日。 
  阜阳粉鸡 
  阜阳粉鸡,被誉为安徽地区鸡肉分类美食的一面旗帜,分炸(红粉鸡)和煮(白粉鸡)两种,市场上以煮居多。比较经典的制作方法是:选两到三年老母鸡宰杀,鸡脯肉切条加入鸡蛋清、红芋淀粉充分摔、打、揉搓,让肉和淀粉充分粘和,一条条放入沸水中,轻轻搅拌,防止粘连,约十分钟煮熟捞出。鸡架烧汤;鸡血切小块备用。食用时取鸡汤加入粉鸡、鸡血烧开,加入适量盐、鸡精、胡椒等佐料以及荆芥(夏季)或香菜、蒜黄(冬季),点入香油,即可。其鸡肉软绵、鸡血滑嫩、鸡汤淡黄油亮微带麻辣,吃起来特别鲜美,让人回味无穷,是笔者在阜阳工作期间最喜爱的一道美食。
  阜阳所有的粉鸡餐馆都会同时出售饼子馍和煮好的鸡头、鸡架、鸡内脏及其他小菜,供食客选用。 
  太和羊肉板面 
  太和羊肉板面,是阜阳市下属太和县特色小吃,今已开遍阜阳城大街小巷,其他许多城市也能见到。其主料是小麦面粉加水和少量食盐,反复揉、揣、摔打,和成很硬的面团,切成一条条码好,食用时在案板上“啪啪啪”地边摔边拉成面条,煮熟,下青菜,一起盛出,浇上料汤,即成。其面条清白,青菜碧绿,料汤紫红,闻之鲜香扑鼻,食之润滑可口,其制作技艺已列入太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和羊肉板面的鲜香,不仅在于它的面,更在它的料汤,这料汤特别鲜香,尤其是汤中小小的羊肉丁,越嚼越香。料汤制作方法大致是:生羊油在锅中炸出油,放入辣椒、茴香、花椒、八角、桂皮、甘草、香果、白芷等佐料炸至出味,下入羊肉丁炸至枣红色,加水熬一段时间后加盐、黄酒、鸡精、味精、冰糖等调制而成。
  所有太和羊肉板面店都会同时出售烫菜、卤鸡蛋、羊蹄子等辅食,特别是羊蹄子,炖得特别到位,轻轻一吸,骨肉自然分离,简直妙不可言,笔者每吃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