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
大通湿地公园
《淮南子》
八公山风景
寿县古城 淮语 文/图
舜耕山在城南绵延,淮河水在城北流淌,静处于这青山绿水之间的淮南四季分明、物产富饶,自古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同时也孕育了淮南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这里,有汉淮南王刘安炼丹升仙的八公山,有道家经典世著《淮南子》,还有国内保护最为完整的寿春古城。
楚汉文化发祥地八公山 说起淮南,就不得不提汉淮南王刘安,说起刘安,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八公山。
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被封淮南王,这位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古琴演奏家和发明家就居住于八公山上,当然,那时这座山还未得此美名。刘安好读书,喜宾朋,曾招数千人在其幕下,使这里曾集中了大量当时国内的一流知识分子。其中最为刘安赏识的左吴、李尚、毛被等八人被封为八公,后来,刘安与八公在此学道成仙,后人便将此山称为八公山。
八公山并不高,由40余座山峰叠嶂而成,山间有白塔寺、升仙台、淮南王宫等主要景点。山上,绿树成林,奇石遍布。春来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秋至漫山红叶,如火如荼。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八公山因刘安与八公的故事而扬名天下,同时留下了不少成语典故,那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出自于这里,相传,刘安与八公炼成仙丹,服食后得道成仙,刘安家中的鸡犬看到他们得道成仙,赶忙舔食炼丹炉中剩余的药末,居然也都得以升天成仙。
八公山还因1600多年前那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2019年淮南市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成语典故之城”。
道家经典巨作《淮南子》 遥想当年,仙风道骨的刘安与一帮幕僚宾客在饮酒作乐、炼丹论道的同时,还继承了先秦道家思想,吸收诸子百家学说之精华,编著了一部道家经典巨作《淮南子》。
后人研究《淮南子》,仁者从中看到了“儒”,道家从中悟出了“道”,法家从中感受到了“法”,更有风水人士还从中体会出了“阴阳”,让人不得不感叹它真乃一部千年奇书也。
书中《天文训》首次系统提出了“二十四节气”,这个沿用至今的农时节令,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也让人不得不感叹刘安及其幕宾们的智慧。
刘安还在炼丹过程中误打误撞炼成了豆腐。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当年,刘安在炼丹中以黄豆汁培育丹苗,偶与某物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并流于民间,成为遍及全球的美味佳肴,这也是这位淮南王为后世留下的另一珍贵遗产。
四都十郡宋古城 寿县
淮南西去不到20公里,有一座寿县古城,寿县古城曾4次为都、10次为郡,自古是南北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宋代古城墙之一。
寿县古城共有四门,其中南门通淝门,为便于现代交通而拆除瓮城,其他三门均有完整瓮城。登上通淝门门楼可看见春申广场上“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精神抖擞驾着马车的塑像,传说他是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的情人。城门中最具历史沧桑感的要数东门宾阳门,门洞里有着古老的青石板路,并布有深深的古老车辙印痕,登城石阶被岁月打磨得光滑透亮,斑驳墙土上生出一些不知名的矮树和灌木丛。北门靖淮门面朝东淝河,远眺可见八公山。想当年,战鼓声声,盔甲闪闪,刀光剑影,千军万马曾在这里展现了流传千古的战争篇章。
寿县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1933年在寿县出土的楚大鼎,把寿县历史前推到公元前4世纪,距今已有2500年。寿县还有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安丰塘”。寿县城东北隅的报恩寺、西大街的孔庙、西南角的清真寺还植有让数人不能环抱的11株千年银杏,每到秋季,醉人金黄总吸引大量游人前来。
“当面鼓对面锣”、“时苗留犊”的故事也发生在寿县。相传苏轼路过留犊池、留犊巷,曾作《寿阳岸下》,诗云:“街东街西翠幄成,池南池北绿栈生。幽人独来带残酒,偶听黄鹂第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