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技术,让“小白”成了“大拿”

铁路纪实
图为杨文斌在测量ZD6型转辙机的接点数据。(刘腾川 摄)


  通讯员 陈景亮
  初夏时节,天气已开始炎热了。正是一天中最热的午后,京沪铁路蚌埠东站地区工电部门联合道岔大修施工作业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一群“黄背心”在忙碌着,原先明晃晃的鹅黄被汗水浸成了深黄色。
  “提速复式交分道岔第一连接杆开程145毫米,第二连接杆开程84、89毫米。”发出一连串指令数据的,是一位身材不高、健壮敦实的汉子,他是南京电务段检修车间提速道岔工区技师杨文斌。
  从“小白”到技术达人
  杨文斌,1983年出生,2019年在南京电务段技术比武中获得机电设备专业组第一名。自从2006年退伍后进入铁路工作,他就一直潜心学习。在他看来,“匠心”要靠无数次失败和大量汗水锤炼而成。他全身心扑到冰冷的道岔设备上,十余年间,慢慢从一个“技术小白”蜕变成了大家公认的“技术大拿”。如今,各种型号的转辙机、密贴检查器入所检修标准等,他都烂熟于心。在他的带领下,检修车间提速道岔QC质量攻关小组所承担的《降低ZK-4型电空转辙机故障率》课题,获得国家级质量管理优秀奖。
  节支降耗的创效能手
  提速道岔工区有十余组老式液压升降作业平台,由于年久失修,加之设备更新换代,已无法正常使用。如果全部更新,将花费数万元。“作业平台浪费了太可惜,能不能修复,能否用最少的钱让平台重新焕发生机?”杨文斌把想法向车间做了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说干就干。在生产间隙,他从网上自学教程,对液压升降作业平台原理和每个零件从里到外摸索个遍,然后花了100余元在市场上自购材料,对平台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了维修改造,便让全部工装作业平台恢复如初。
  “节支降耗关系到我们每一个铁路人,能省就一定要省。”杨文斌如是说。
  沉醉创新乐在其中
  在技革创新的路上,杨文斌一直在奋力向前。
  针对ZD6型转辙机表示缺口容易因夜间及目测造成结论偏差的现象,杨文斌自制了专用的ZD6型转辙机缺口测量仪,可将缺口值精准控制在1.5毫米。针对ZK-4型电空转辙机核心部件气源组合处理元件拆解及验收过程较为繁琐的弊端,杨文斌又自制了专用测试台,将原工序工作时长从20分钟缩短为5分钟,既提升了检修效率,又避免了因频繁拆解对设备本身可能造成的意外损害。
  密贴检查器被广泛应用于各高铁干线,用于检查道岔尖轨的密贴和斥离状态。在日常入所检修中,其动静两个接点座之间的水平关系以毫米计,对维修人员的经验和手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更精准地提高检修质量,杨文斌研发了接点调整支架,利用6个机械支点对其距离进行精调,将实际调试结论精确到0.2毫米的范围,大大提高了检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