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

从文弱书生到“兵运专家”

铁路纪实

  赵刚(1887—1930),出生在浙江省瑞安县嘉义乡龙川(现为文成县龙川村头)一户农民家庭。小时候,赵刚在本地私塾就读。1907年到1909年辍学在家,边自修,边参加农业劳动。1910年至1912年进入龙川高等小学堂读书,1913年考入浙江铁路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原籍赋闲。后来,曾在龙川高等小学堂任教。
  1917年,赵刚参加了交通部主办的货运业务短训班学习,结业后,被派到津浦铁路天津站工作。五四运动后不久,他被调到沪杭甬铁路的上海南站工作。1920年7月,沪宁铁路机务部门的司机、司炉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发制服。吴淞机厂500余工人也要求路局增加工钱,爆发集体罢工。此后,工潮波及沪宁、沪杭甬铁路,赵刚积极参加了这次罢工斗争。
  1921年他调到杭州,先后在南星桥、城站、艮山门等站做行李员工作。他白天工作,夜晚自学英语,他的英语会话和阅读能力给他后来进行革命活动带来了很大方便。例如,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险恶环境里,他同王若飞、张秋人、沈乐山等见面时,就常以英语对话,以避敌人耳目。
  1925年8月到10月,沪杭甬铁路开始了建党工作。不久,赵刚经沈干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家也成了进行革命活动的秘密交通点。
  1927年5月27日,沪杭甬铁路总工会沈干城等5名执行委员同时被捕入狱,总工会被迫转入地下,赵刚和沈乐山、洪德生等共同挑起领导总工会的重担。不久,中共杭州中心区委改组为杭县县委,赵刚临危受命,出任杭县县委书记。他经过慎重考察,发展了艮山门站工人蒋锡荣、吴宝林等人入党。赵刚以从事货运工作的有利条件,从上海为杭州的党组织搞到第一批枪支,同时做好上海与各地枪支来往的收转工作。
  同年9月27日,王若飞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和张秋人一起从沪到杭,到赵刚家里,当晚召开会议。经研究,确定了以张秋人为书记的新省委。张秋人不幸被捕后,省委调整了领导班子,经常在赵刚住处商议革命大计。此时,赵刚是沪杭甬浙江铁路总工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把微薄的工资节省下来,用作组织武装斗争的活动经费和接济有困难的同志,有时还把自己新制的衣服供给同志们作改装用。11月,在杭州的浙江省委机关遭到重大破坏,省委11个委员中有7人被捕被杀。此后,省委机关暂时迁往宁波。省委决定建立中共杭州市委,由沈资田任市委书记,赵刚任市委委员。
  1928年1月9日,他的亲密战友沈乐山、贝介夫、赵济猛等8人被反动派枪杀于浙江陆军监狱。沈乐山的胞弟沈金泉以及洪德生找他商议,决定赎出沈乐山的遗体,从清泰门外义冢地运到艮山门站东侧厝棺所安放。厝棺所负责人怕连累自己不准存放。赵刚再三联系交涉,该所负责人才准许在厝棺所围墙外暂时租地殡葬。赵刚还遵照沈乐山的遗愿,把沈乐山的母亲、妻子、儿子从艮山门站送上火车,让他们安全转移到无锡去避居。
  3月18日,赵刚按照党的指示,回家乡瑞安县嘉义乡发动土地革命。次日,赵刚在赵氏大宗祠里擂起祠堂大鼓,召开了600余人参加的群众大会。他在会上宣传革命道理,鼓动农民起来进行土地革命。后来当地有许多农民参加了红十三军。
  5月,赵刚回到杭州,党组织派他从事兵运工作,在国民党军队里建立秘密的士兵支部。在党团省委机关屡遭破坏、形势非常险恶的情况下,赵刚深入敌人内部,与省会巡察大队第7中队第1分队士兵夏耀庭取得了联系,并介绍他参加了共产党,让他协助自己做兵运工作。
  1929年3月,赵刚因策动省会巡察大队第7中队兵变失败而被捕,转押至浙江陆军监狱。9月30日,赵刚的次子出生。婴儿满月后,妻子林莲花抱着他去探监,隔着铁窗让赵刚同自己的孩子见上一面。赵刚想到长子名叫“天富”,当即为次子取名“天德”。他对妻子解释说,“天”是普天下的意思,“天富”就是要让天下的劳动人民都富起来,“天德”就是愿天下的人都有道德。
  1930年8月27日凌晨,赵刚等19人壮烈殉难。
  来源:《长三角铁路革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