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家根
比较一致的说法,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是源自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习俗流传至今,有了小小的变化,现在人们除了在端午节包粽子外,其他时候也包粽子。
但对更多的家庭而言,还是集中在端午节包粽子。在包粽子这件事上,我佩服三个人,一个是我娘亲,一个是我丈母娘,一个是我早年的女同事。我娘亲扎粽子用的是黄麻皮,头年的黄麻皮,晒干了,撕成细长条,在水里浸软了再用。包粽子时,麻线的一头先用粽叶压紧,麻线绕粽子转几个圈,再穿进线头预留下的空隙里,一拉线头,粽子就绑得结结实实,不需要另外打结。这样包粽子,速度快、效率高,吃粽子的时候也不要用剪刀剪线,一拉线头就开。母亲晚年力气小了,扯不紧线头,就将线头缠在凳腿上,再用力扯,一样能把粽子包结实。
因为绑扎得紧,粽子不易煮散,好味道封在粽叶里,吃时特别香。另外的好处是可存放很久,煮熟的粽子吊在房梁上,十天不蒸不煮也不会变馊。
丈母娘包粽子的特点是用料足,馅大。丈母娘是大户人家出身,养成了过日子不知道柴米贵的大手大脚的习惯。她包粽子从没素粽子一说,除了花生、黑豆与糯米一同浸泡外,粽子里还要放黑枣、五花肉条、蛋黄,甚至还会放鲍鱼!料放得足,粽子就小不了,一个粽子包成了,比习武之人的铁拳还要大。饭量小的人,中午只吃一个,会撑到晚上也不想吃饭。
前女同事包粽子,颇有一些小资倾向,粽叶要剪成大小一致的,里头的五花肉条是等长的,一层糯米一层肉,铺得整整齐齐。包粽子的绳子要用花线,包好的一只粽子像绑好的一只名贵螃蟹一样,有很强的观赏性。剥开粽子,粽子的表面油汪汪的,品相相当好,从面上就能看到一层一层排列的肉,确保每一口都能吃到肉,而且是满口生香恰到好处的肥。今年端午节前,我把丈母娘接到家里来住,原以为可以吃到她老人家包的粽子,不曾想,老人家年事已高,手眼都大不如从前,且没了包粽子的兴趣,端午节的粽子只得上市场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