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凯
生活线、文化线、卫生线建设,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牵连着职工对美好生活向往。随着“三线”建设逐步向分散的沿线车站延伸,一个个环境更优美、设施更完善的工区、车站,如繁星般撒落在长三角地区铁路沿线的城镇乡村、山陬海隅。
新一轮既有线生产生活设施三年攻坚拉开帷幕。建设服务运营,生活促进生产,“三线”建设的蓝图正逐渐变为现实,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
整体成优 打造功能完备的精品工程
院丽花留人,树茂鸟唤宾,这并非是对偏远工区的刻意诗化。走进位于皖西南的桐城东高铁维修工区,满目白墙黛瓦,遍地葱郁苍翠,从主体建筑到附属建筑,处处展现着徽风皖韵。“篮球场、存车棚、职工健康保健室、阅览室等设置齐全,构成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的生产生活空间。”合肥工务段肥西高铁线桥车间主任侯峻岭介绍。
从淮河中游地区的凤台南综合维修工区,到太湖南岸的湖州综合维修工区,商合杭高铁串联起如珍珠般灿然的景观化、园林化车站和工区。自2019年以来,随着新线建设和工电供融合步伐加快,与之相适应的“三线”建设标准日趋完善,在前期抓对标设计、过程抓对标监管、结果抓对标验收,把“外美内实、功能完备”贯穿建设全过程,实现生产生活设施的整体成优、和谐统一,努力提升新线、新建生产生活设施的品质。
聚焦生产生活设施,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职工。集团公司坚持把“三线”建设作为关心关爱职工的民生工程,在全路首创高铁综合维修生产生活一体化管理并加以推广,同时以劳动强度高、生活条件基础差的岗位为建设重点,偏远岗位的供水得到保障,流动岗位的宿营条件实现升级。近年来,累计建成170多个生产生活一体化综合维修保养点,受益职工约1.7万人。
各单位主动作为,补短板、强弱项。上海工务段采取托底改造措施,先后对封浜、南翔等老工区伙食团进行更新升级。金华车务段完成15个车站、30余处生产生活设施的建设整修,并添置文化生活设施。淮北车务段实施了宿淮线6站的“四小”设施整治。
有机融合 强化建管用维的常态管理
位于敬亭山下的宣城综合维修车间,是集高铁、普速养修为一体的车间。这里集中了工电供和给水、通信等6个专业的16个班组,其宿舍实行高普分开以保证休息,材料库房设垂直电梯以便于存取,院子里放映室、活动室、晾衣棚、非机动车库等一应俱全。“有了好的环境和设施,就应当管好用好。”该车间党支部书记李啟峰说。
各部门、各单位根据集团公司“三线”标准化建设管理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订了相应实施细则,将日常管理作为站段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标准化岗位创建有机融合,实现建管用维全过程管理。各单位充分发挥站段“三线”建设管委会作用,注重抓好常态化管理,实现管理项目有具体内容、定期检查有规范组织、最终结果落实到绩效考核。芜湖工务段将“三线”建设管理与一体化管理绩效评定、经营责任制考核等连责挂钩,全面落实“七统一、一联合”理念。新长车务段加强“三线”建设管理日常检查,对发现问题进行通报考核。合肥车务段完善“三线”建设管理考评办法,明确管理的责任主体,运用自查、互评、考核、督查等有效管理手段并常抓不懈。
目前,“三线”建设管理实行“建管并举”“以管促建”,各部门、各单位着重补强完善管理制度、机制,注重与健康行动、文化建设、民主管理深度融合,切实在管理上下功夫,在融合上做文章,在创新上求突破,在落实上见实效。
整体推进 实现更高质量的均衡发展
“三线”建设的生命力来自于需求,必须契合和满足职工生产生活实际需要。近年来,工务系统等艰苦岗位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的持续投入,使沿线车站、工区面貌焕然一新。在总结成熟经验基础上,既有线“三线”建设规划由大水漫灌式投入,转向精准滴灌式抓差补缺。
随着工电供系统的“三线”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点多、线长、面广的普速铁路沿线车站欠账多、底子薄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西张线、金千线等支线的沿线车站,生活和文体等设施陈旧简陋,既有线生产生活条件的全面整治,已纳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最新规划。
集点成线,完成从引领走向突破;集线成面,实现从突破迈向普及。集团公司各部门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着力解决“三线”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科信部以站区为重点,统筹生活线、文化线规划,通过改造实现资源共享。劳卫部构建有职工参与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卫生线建设。土房部积极采取调剂合并等措施,集中整治食堂、浴室等生活设施……力争通过既有线生产生活设施三年攻坚,进一步均衡“三线”建设水平。
随着集团公司“十四五”持续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行动计划的展开,“三线”建设的如椽之笔,已经由单一解决生活难题划向满足职工对美好生活向往,以适应更高期盼和更多元需求,把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变为职工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