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化生产组织中挖效益

——徐州工务段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要闻
  记者 陈凯 通讯员 崔昭然
  一方面,管辖线路不断延长,技防、物防等装备不断添置升级;另一方面,要压缩用工,看好钱袋子。这看似无解的试题,徐州工务段却找到了答案:坚持向改革要效率,以创新增效益,通过流程再造、组织重构、专业融合、生产协作的创新举措,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
  上移主体 生产组织扁平化
  由长期垫底到名列前茅,徐州线路车间的华丽转身,在徐州工务段被传为佳话。“道岔病害多,道床板结重,翻浆冒泥常伴随,线容线貌脏乱差。”过去一提及该车间负责的徐州站场设备,这脱口而出的顺口溜让人直摇头。由于生产组织手段单一,靠车间自身力量难以改变现状,设备质量在全段排序长期徘徊于倒数。
  生产组织扁平化管理大幕在去年拉开,将重点病害整治、大站场标准化创建、集中修等12项作业的生产组织上移到段,组织区域车间联合作业,两个重点维修车间作为“机动部队”参与,分片、分段、分专业组织实施,实现对重点难点作业项目的大兵团围歼。该段曾连续两周先后组织9个车间会战,彻底解决了徐州站设备质量问题。
  提及多车间联合修,徐州线路车间主任王锋赞不绝口:“集中力量对徐州站南北端咽喉道岔进行综合整治,破解了车间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难题,现在我们车间设备质量在全段排序名列前茅,职工因设备质量问题被考核大幅下降,大家干劲儿更足了。”
  今年以来,徐州工务段运用车间联合修模式完成了徐州北、徐州站标准化站场创建、东陇海标准示范线建设等任务,天窗时长同比降低8.3%。改革使设备质量实现良性循环,得到了职工们的交口称赞。
  创新模式 设备养修专业化
  作为全路最大的编组场之一,徐州北站在全国路网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老旧钢轨占比高,养修难度大。徐州工务段立足设备管理实际,徐州北线路车间原来的4个维修工区仅保留1个线路维修工区,分别成立2个道岔工区、1个钢轨修理工区,优化了枢纽大站场养修生产组织模式,提高了设备修理的针对性、有效性。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线路科科长边海靖归纳道。他介绍,针对全段设备结构性病害和结合部突出问题,他们构建了专业修理生产模式,在重点维修二车间成立了机械化专修工区,专门负责全段钢轨的预防性、周期性打磨和螺栓改锚、扣件涂油、轨枕更换等。同时还在各车间成立14个钢轨修理和道岔专修班,促进专业修理向全段拓展。
  集中修既是改善设备质量的机遇,更是创新生产组织模式的“实验田”。该段不断改进集中修施工作业模式,摸索出了道岔大修和线路破底清筛“轨道车+挖机群+小液捣”、道岔打磨“道岔大机+小机群打磨”、道岔捣固“道岔大机+小型液压道岔捣固机+CPⅢ精测网”、线路捣固“线路大机+小型液压线路捣固机+CPⅢ精测网”四种作业模式,相对于人工作业,效率提升了8倍,一年累计节省人工约一万人次。
  统筹资源 综合保障体系化
  不久前,在徐州南站道岔大修施工现场,段材料科材料员周敏带着机械专修管理班人员赶赴施工现场。她说:“本次集中修投入小型液压捣固机同比增加近60台,还首次配置便携高效用于松紧螺丝的锂电扳手30多台,我们把修理保障服务前移到施工现场,保证机械设备正常运用。”
  改革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徐州工务段制定5项养路机械使用管理制度办法、10套作业指导书,“在材料科成立了专修管理班,在东西陇海线设立2个维修点,每月定期在全段巡回检修,还成立3个区域汽车班,全方位提供运输保障,为现场作业支撑起体系化综合保障能力。”材料科科长孙启新如数家珍。
  该段围绕提高经营效益、强化过程监督、合理压缩大修费用、控制外包支出、合理安排工作直接费支出、严格控制间管费支出,制订31项88条保障措施,还建立改革创新、节支降耗激励机制,对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实施奖励,今年已奖励419人25万余元。
  徐州工务段段长杨东晓说:“接下来,我们将在设备检查工区管理上移、提升轨道车运输效率等方面推进改革,让生产组织创新进一步走深走实,为推动段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至12月20日,徐州工务段通过不断深化生产组织创新,实现节支创效2567.46万元,并在集团公司下达的生产定员基础上减少用工13人,在人力财力投入压缩的情况下,同期设备质量TQI值却实现飘红,由4.16毫米提升至4.09毫米,同时细化冬季安全措施,多措并举坚决打赢“两坚守两实现”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