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仁保
芦蒿,南京美食的又一张名片。长江滩涂绵延千里,唯南京八卦洲盛产芦蒿,且品质优良。
20世纪70年代我到南京。八卦洲长江边上芦苇丛中的野生芦蒿,一般要到农历三月份才能上市。正如北宋诗人苏轼诗中描写的那样: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那时候的野蒿子根茎弯弯曲曲,紫红嫩绿相间。从街边卖菜的菜农箩筐里抓一大把,钱倒是不贵,可不但摘菜费功夫,而且往往两斤才能炒一小盆。
到了20世纪80年代,菜农们也纷纷动起了种植蔬菜发展经济的脑子。据说先是由一位老太把野生芦蒿搬到塑料大棚里种植,不但提高了产量,而且提早了上市季节。菜农们纷纷效仿,一发而不可收,芦蒿大棚一直发展到近万亩。在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很快形成了独特的支柱产业。八卦洲芦蒿在春节前后一个月大量上市,着实抢了严寒季节其它蔬菜偏少的先机,而且人工种植芦蒿茎秆碧绿脆嫩,颜值高口感绝佳,被喜欢饮食清淡健康的城里人青睐,不但成了南京人餐桌上的时菜,也登上了宴席的大雅之堂。
南京的芦蒿,确实是春节前后一个月最好吃,茎秆粗壮鲜嫩的青蒿更比白蒿香。摘去叶子,从头往下掐寸余小段,掐得动就吃得动,洗净沥干水分,撒上少许盐花轻轻抓一下待用,热锅冷油丢一两个干辣椒爆香,再放入咸肉丝少许,爆炒断生,放入芦蒿大火急炒一分钟,放入少许味精即可出锅装盆。刚出锅的炒芦蒿香气扑鼻,鲜嫩爽口,实是蔬菜珍品。
芦蒿不只是南京人的偏爱,只是这种蔬菜别的地方比较少见,或者是可能因产地水土气候不同而品质不同。据说当年八卦洲人为了把芦蒿这道美食推销到各大城市,派大厨带着新鲜芦蒿到各地大饭店,当场摘芦蒿,炒芦蒿,免费端上客人餐桌。客人迟疑地夹上三两根送到嘴里,唷!青翠碧绿,鲜嫩爽口,唇齿留香。你一筷我一口,厨师送上的一小盘顿时一扫而光。“这梗子菜好吃,从来没吃过,能不能再来一份?”“可以,请你选择!”厨师翻开菜谱时菜目录,咸肉丝炒芦蒿、香干芦蒿、臭干香芦、清炒芦蒿……一应俱全,就是价格不菲。从此,芦蒿销路打开,南京八卦洲芦蒿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现在像我这种南京的外地人,芦蒿也成了春节回老家必带的时菜。招待亲朋好友时,亮一下我的厨艺,炒一盆清炒芦蒿,色泽鲜亮,红椒置顶,在鸡鸭鱼肉吃腻了的时候吊吊大家胃口,好评满满。走的时候,一人抓一大把,有吃有带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