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韵

蝉鸣阵阵

汽笛
李庆鸿 摄

  虞晓
  周末在单位值班,忽听窗外蝉鸣高亢,整齐而有韵律。信号工一年最辛苦的时候到啦,今日蝉声的高鸣则在提醒,夏日开始盛大。
  蝉鸣是夏天的标配。有学者称蝉为大自然的温度计,因为它们通常在晴天、高温时才叫,叫声的音高和强度会随温度而变化。蝉的鸣叫声可以高达120分贝,相当于割草机开足马力时发出的声音,已经达到了人耳能够承受的极限。蝉声本无闹静之分,全在于听者的心境。万般愁苦时,蝉声平添烦躁,内心清净时,喧哗亦是快乐的,就像王国维在《人家词话》里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将蝉称为“不知疲倦的歌手”。他在《昆虫记》里写道,蝉需要在地下黑暗中潜伏三至四年,其中很多来不及见天日就已死掉,唯有少数幸存者能等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怎能不放声高歌?而且鸣叫的都是雄蝉,雌蝉都是哑巴,古希腊有诗人对此调侃道:蝉的生活多么幸福,因为它们有不会开口的太太!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夏天将蝉用火烧烤,专吃背部那一小块肉,那份焦香美味连同乌黑的嘴唇,是我童年美好回忆的一部分。至于是如何捕捉的却不记得了,倒是后来看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弥补了这段空白。他写道:“我们小时候捕蝉用蜘蛛网,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粘。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那时不知道金蝉肉也叫唐僧肉,在《西游记》中,唐僧就是如来佛祖二徒弟金蝉子的转世。要早知道这是长生肉,估计要多吃很多。”
  如果去博物馆,会发现多有玉蝉展示,常随考古墓葬出土。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复活和永生。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大户人家会把一只玉蝉放入死者的口中,称为含蝉,期待逝去的人也能如蝉般羽化成仙。这个象征意义来自蝉的生命周期:它们最初是幼虫,后钻入地底成为蝉蛹,最后在夏天变身成飞虫,并且每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蝉又被称为“知了”,也是智慧的意思,佛家认为此物已经参禅悟道,所以“知了知了”啦。蝉通禅音,蝉含禅意,一个是自然的声音,一个是内心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