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次坞打面

汽笛

  刘珂妤
  次坞打面是浙江诸暨的传统风味小吃,也是很多诸暨游子心中的一份思念。
  对于诸暨人来说,吃次坞打面的时辰是不固定的。早餐可食,午餐可食,晚餐、夜宵亦可食。只要店面开放,掌勺大厨在,就能为食客奉上一碗鲜美的面。
  年少时,我最期待的便是父亲去镇上办事的日子。因为他总会顺道带着我去吃一碗面。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它叫什么,只觉得这碗面真好吃。
  我也曾偷偷地远远地望过几眼,厨房里最吸引人的是一张打面桌和两口锅。一张紧贴墙面的普通长桌,上面架着一根1米多长的木棍,木棍的一端与墙面连接固定,造型十分特别。据说,这是次坞打面的灵魂所在。一团普通的面团,在这里经过千百次的捶打,最终化为筋道而富有弹性的面条。
  打面桌的对面是烧面师傅的灶台。灶上的两口锅同时开火,一锅炒浇头,猪油、肉丝、咸菜、茭白、豆芽在锅中翻炒;另一锅煮面条,等时间差不多了,烧面师傅就将面条倒入炒锅中。叮叮当当……一阵铁勺与炒锅的摩擦声后,烧面师傅高呼一声:“咸菜肉丝面好了!”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次坞打面就出现在我眼前。
  “闻香下马,知味停车。”一碗小小的次坞打面还藏着一段600多年前的故事。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攻打张士诚时,曾在诸暨次坞安营扎寨。一日,朱元璋一行路过一家面馆,被屋内“啪、啪、啪”的声音所吸引,进屋一看,竟是面馆主人正在“打面”。从未见过“打面”的朱元璋顿时好奇心起,催促面馆主人赶快做上几碗。鲜香四溢、韧劲爽滑,朱元璋等人一连吃了好几碗,对面馆主人的烧面技巧赞不绝口,连夸“百吃不厌”。从此,次坞打面名声大噪,前来吃面的人络绎不绝。
  一根面条连接起“那头的你”和“这头的我”。我想,次坞打面不仅仅是一碗味道鲜美的面,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更是连接游子与家人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