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图 蒋雨鸥
有一座城,温柔而坚定,兼爱且包容。它收留了无数灵魂,挥洒过无数风华休戚的辞章,吉光片羽中闪耀别样气质,它就是杭州。
东南形胜,霞映朱栏隐青山。含黛远山,近闻松涛阵阵。潋滟湖水,远眺波光粼粼。杭州的美,是胜却无数青绿的画卷,是四时皆可入梦的湖山。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春雨中的杭州,饱含着苏轼对西湖温情而潮湿的思念。烟雨迷蒙的渲染中,时序花事,踵趾相接,柳浪闻莺,曲院风荷,满陇桂雨,孤山探梅……青山掩映下的西湖,泛三千年孤舟,载百代人风流。吴笛横吹,弋游十里纤月。四时更迭,演绎万般风情。
杭州之美,还有被人忽略的雄秀。且不说“银山大浪万鼓过,海潮逆上江倒行”的钱塘江大潮,仅取一段衔接万松岭的古道,足以领略势如江潮的万壑松涛。从万松岭出发,沿西湖南岸向西,经灵隐寺,过天竺苑,穿雪峰梅灵隧道,一路古道浓荫,万木竞上,别具杭州雄姿。《西湖志》记载,万松岭“天风击戛,如洪涛澎湃,时与江上潮声相应答”,断是一幅波澜壮观的画卷。更为惊奇的是,穿越悠长幽暗的雪峰梅灵隧道,乍一出洞,豁然开朗,只见梅家坞群山合抱,茶树连绵,“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不正是传说中的桃花源吗?
三吴都会,千年酥雨化干戈。无数次改朝换代,杭州在有惊无险中留下祥和安逸、宠辱不惊的萧散淡然,即便是最为纷乱的五代时期,“世方喋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城外打得不可开交,城内却民生安逸,一心研究丝绸、茶叶和瓷器,为千载繁华打下坚定基础。
烟柳画桥,湖山人文相辉映。“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郁达夫语浅意深,道出了风景与文人的相辅相成。湖因人而雅,人因湖而名。这样的相得益彰,在杭州城下,西湖边上,巡演千年,不曾谢幕。
白居易杭州为官两年,白堤因他而名,他因白堤而贵。任期结束离开杭州时,还把大部分俸禄留给官库,作为疏浚西湖的经费,这个“治湖基金”,被继任者沿用了五十多年。
如果不是西湖隐逸,北宋诗人林逋,大概率隐匿于历史的烟波浩渺了。林逋隐居西湖,结庐孤山,梅妻鹤子,“亦无闲意到青云”。
同属北宋的苏轼,为杭州倾洒了百首优美诗篇,以更为新颖的视角,让西湖拥有了“西子”桂冠,形成了杭州独特的文化符号。更为可贵的是,他经世致用,躬身践行,浚湖筑堤,种花植柳,终成“苏堤春晓”之景。他警省后人侵湖造田而建的三座瓶形宝塔,也成为西湖奇观——“三潭印月”。
杭州与人文,就这样相互交融,彼此影响,共同成长。最终涵养成自有风骨的绝代佳人,静静凌立于历史的烟波之上,供后世欣赏其明艳与容光,谒索其历史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