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泽群/图 刘啸
岁月的河流缓缓流过,伴随着一路的阵阵清香,曾经白净学堂里懵懂的我们,如今是否依然记得那三尺讲台的播种者,那些柔柔的话语。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能给予我们知识让我们成长与收获的,都可以称之为老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参加工作之后的第一位师傅——刘言春。因为他平时看报纸时喜欢戴着金丝老花镜,颇有学者风范,所以同事们都戏称他为“刘老师”。
话少稳重,常带笑容,这是我对刘老师的熟稔印象。记得入职后第一次来到唐南集火车站时,我看到值班师傅们各司其职,工作紧张而有序,身形瘦削的刘老师也在忙碌着。他的面前是多台过往列车的监控显示器,以及多部对讲机。
“车站值班员主要做接发列车的工作,不间断地接发列车看着很普通,却非常重要,因为这项工作关系着铁路行车安全。”刘老师盯着屏幕,和我说话时并不回头。在他的观念里,在岗1分钟就要坚守60秒,每趟作业都关系着行车安全,一点都不能马虎。就这样,我对这份工作有了初步认识,也有了几分敬畏之心。跟班学习的日子里,我跟刘老师相处得非常融洽,他教会了我很多知识,也让我明白许多道理。
刘老师自1983年参加工作,从事过助理值班员、信号员、车站值班员,目前是唐南集站的一名助理值班员,平时主要负责接发列车工作。而像唐南集这样的四等小站,不办理旅客乘降业务,平时冷冷清清,我们常常自诩为“小站的守卫者”。
守候着静默小站将近四十个春秋的刘老师,总是对我说:“车站值班员岗位需要精力高度集中,认真确认列车径路,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才能胜任这个岗位。”
我对他这些话早已烂熟于心。记得我在学习车机联控作业时,与司机对话总是“漏项”,用语总是不标准。刘老师就利用休息时间,把我带到学习室进行“魔鬼式”训练,少一句话就罚我复诵十遍。一个星期之后,车机联控作业由我的“弱项”变成“强项”。后来,我每次执行这项作业时,都会想起刘老师。
四十个春秋,让一位青葱稚嫩的小伙变为成熟稳重的师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离刘言春退休已不足一个月,他却始终坚持按标作业,没有一丝懈怠。
“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为我工作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刘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