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扬/图 刘建春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繁忙水道上,木船熙来攘往,经常会有天真无邪的女孩子向对面船上的小伙子发问。
横塘,在江南是个普通的地名,意思是水边的一道大堤。在姑苏城外,还真有个地方从宋朝开始就叫横塘,名称至今未改。如今古镇面貌已变,成了一个现代商业气氛浓郁的街区,分布着许多家建材家居市场,不过古镇名字还在,大运河畔横塘驿的亭子还在,关于杏花春雨的记忆还在,值得你在清明时节在古镇徜徉一番。
横塘位于苏州胥门外不远处,南来北往的船客在横塘停留,给小镇带来了很多商机,横塘这个水上交通枢纽渐渐走向繁华。到了宋朝,横塘的街市已经相当喧闹,除了本身的万余人口,还有大量商人、歇脚的旅客在这里逗留,店铺生意兴隆,街巷游人如织。横塘人手巧,擅长酿酒、榨油、做木器。
一座高大的石桥横跨运河之上,连接东西街,桥上建有一座飞檐翘角的亭子,亭子四角挂着铜钟。这是横塘镇的地标建筑,老百姓称之为“亭子桥”,反倒把桥的本名忘记了。亭子桥也是美女云集的地方,因为这里地势高、视野好,可以饱览桥下漕船画舫里的景色。只是她们不知道,在她们看风景的时候,也不知不觉成了风景。
来自中原的汉子贺铸,还在做官的时候就看上横塘了,这里既繁华,又闲适;既喧闹,又幽静。退休后,他下决心定居横塘。有一天,在亭子桥那里无意中与一位美女擦肩而过,之后,一首传唱后世的《青玉案》诞生了,其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连串的意象扑面而来,立刻惊艳了词坛。
明朝万历年间,湖北人袁宏道来到苏州担任吴县县令。处理完政务杂事,闲暇之时,他最爱到横塘走走、看看。有一次,在亭子桥堍码头,他看到有少女嬉戏,灵感迸发,写了一首《横塘渡》,说的是少女手拿一束鲜花在春日横塘闲逛,在吹花的时候,不小心吹到路过的一名小伙子脸上,她赶忙解释说是不小心,并非故意,自己是大户人家的女孩子,家住虹桥边,朱漆大门前有一棵玉兰树、一棵杨梅树,如果来找她,千万不要走过了那棵杨梅树……
如今,大运河拓宽,亭子桥早就拆除了,可是,那潋滟波光、如花笑靥和亮晶晶的眼眸,像是可以随时光永恒。岁月可以改变横塘的外貌,却改不了横塘的格调。
为什么要清明时节去横塘?因这时节的横塘是最美的,垂柳是绿的,桃花是红的;河水是清澈的,桥栏是朱红的;瓦是青黛的,墙是粉白的;船帆好似云朵,店招仿佛锦缎。
清明时节的横塘,色调明丽清秀,带着江南特有的那种杏花春雨的清新,带着生机勃发的张力,足够冲淡人们心头无名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