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清明

汽笛
叶飞/图

  边晓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清明如约而至。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承载着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情感,也形成了许多传统习俗和活动,更催生着文人骚客的诗情雅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代诗人吴惟信曾对清明如是说。阳春四月,春和景明,正是人们出游感受明媚春光的大好时机。走在郊外,沿途满眼春色,各种花儿按捺不住性子,红、黄、粉、紫,哗啦啦全绽放开笑脸来,成为清明时节的一道惹眼风景。远处山坡上的梨花、桃花,也迫不及待地纵情开放,融成了一片白色、粉色的花海,此时人们快乐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在空旷的草地上,大人和小孩相互配合,一拉一松,迎着风放飞风筝,天空飘舞着五彩斑斓的风筝,地上荡漾着欢快喜悦的笑声,人们尽情呼吸着春天的气息,感受着清洁明净的春之乐趣。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唐代诗人白居易描绘了清明扫墓时的场景。清明时节,人们追思忆友、上坟祭祖,大人带着小孩清扫祖先坟旁的杂草树枝,为坟墓培上新土,虔诚献上鲜花,点上几支香火,烧上一些纸钱,以此来缅怀先人、寄托思念。清明时节,最容易勾起与已逝亲人的美好回忆,让人体会到亲情的可贵,生命就像季节更替。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祭奠亲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善待自己、孝敬长辈,珍惜眼前的所有。
  “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清代文人徐达源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的青团。清明时节,人们踏青归来,将顺手采摘的嫩艾青叶捣成汁,拌进糯米粉,再包裹进各色馅料,成了清明特有的节日美食——青团,在江南地区尤其流行,通常根据馅料不同分为甜、咸两种。甜的多包入豆沙、芝麻、枣泥等,咸的则包入雪菜、腊肉丁、冬菇丁等。
  刚出炉的甜味青团油绿如玉,清香扑鼻,咬上一口,糯韧绵软,芝麻和豆沙的淡淡甜味,中和了艾草的苦涩,吃起来甜而不腻,满满都是春天的味道。
  这是古诗词里的清明,意象万千,意味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