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对大机年检项目进行核实。 (通讯员韩俊理摄) 实习记者 陈一羽 通讯员 韩俊理
【人物档案】
张建平,1986年9月出生,2008年8月入路,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机械化维修一车间副主任、工程师,曾获集团公司安全标兵、最美上铁人等称号。
3月9日凌晨3点,4台大型养路机械编组的“大黄蜂”缓缓开进苏州站,2023年京沪线第一阶段集中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注意线路上的电缆,捣固深度要给够,作业时注意观察刚换的水平表……”张建平在对讲机里详细布置施工作业,神情专注。
“我就想好好把技术干好。”这是采访过程中张建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从2008年入路至今,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干好技术,起初他觉得并不是难事,只要把大型机械设备用好、管好、修好就行,但在经年累月的摸爬滚打中,他逐渐升华了“干好”这两个字的含义。多年来,他潜心钻研,用心当好大机“良医”。
勤学苦练技术“小白”成“大拿” 张建平所在的线路维修车间主要工作是利用大型机械对有砟铁路轨道进行起道、拨道、捣固、动力稳定等作业,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回忆大学毕业刚进入单位时,张建平说:“看到这么多从未接触过的设备,我虽然是工科出身,但还是有点心慌。”他暗暗下定决心:抓紧学习,尽快从技术“小白”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为了摸清大机的“脾性”,他把大部分时间泡在大机上,一遍遍熟悉操作流程,一项项了解作业原理。跟着老师傅们在现场边干边学之余,他还利用休息时间,查找学习各种专业资料和文件。有时候,遇到生产厂商派来调试设备的技术人员,张建平下了班也不回家,而是跟着他们到处跑,边看边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我的性格有点‘钻牛角尖’,碰到故障问题,我一定要找到根源,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张建平说。2013年,一台捣稳车在作业过程中不时会出现三、四轴脱挂挡自动脱挡的问题,因为是偶发故障,一直都无法查出引起故障的原因。为了彻底解决这个故障,他对照设备图纸,一项项摸排,把所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150多个线路逐个检查,最终用一个星期时间找出了故障发生的原因。
在这样一次次的“钻”中,张建平逐渐摸清楚了大机的“脾性”,如今,处置捣固车、稳定车、配砟车的各种故障时,他都胸有成竹。“刚开始排查简单故障都要一个多小时,现在我处理隐蔽故障都用不了10分钟。”张建平自豪地说。
精益求精 突破极限提质量 大型养路机械是集电、液、气于一体的复杂设备,车型多、控制系统繁杂,技术革新较快。随着铁路的快速发展,线路养修的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机管理如何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这是张建平经常思考的问题。
不满足只完成任务的张建平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他组织团队深入现场,开展精确捣固技术攻关,分析TQI波动原因,每日一分析、每周一小结,从设备标定调试到人员素质提升,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业标准。
2020年,集团公司管内有多条新线陆续开通,张建平带领团队先后参与连盐、连镇等高铁线路的精调施工,把静态TQI降到了2.2以下,成为全路精调的示范案例。2022年10月,全路首次高铁清筛施工拉开帷幕,张建平带领团队连续35天鏖战。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他时刻盯控动静态标定精度,实时分析现场线路数据,动态调整作业参数,实现线路TQI最低达到1.8,精度远超行业内2.5的目标值。
这些数值,看上去只是很小的数字,但实际上降低每一个点都是在挑战极限。张建平说:“突破极限的感觉很美妙。”
精检细修 科技创新保安全 “确保大机状态良好,既要把日常养修做细做实,也要通过技术创新来破解难题,避免或消除大机运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在大机养修上,张建平殚精竭虑,一方面在精检细修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开展科技攻关破解难题。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大机设备,张建平给车间25台大机建立了“不良状态履历”,每周进行动态更新,分析共性问题,开展针对性集中排查,对典型故障进行研判,形成故障案例,加快推动“故障修”向“预防修”转变,设备故障率大幅下降。
2022年,在“守底线、补缺陷、除隐患、防风险”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中,他组织完成8台捣稳车、3台配砟车的液压油截断装置的安装和测试,25台大机的防脱落改造,现场处理疑难故障48起,远程指导处理故障106起。
在做好大机日常养修的基础上,张建平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为解决捣固车作业中因误操作或突发故障捣坏钢轨的隐患,张建平参与“DWL-48捣稳车捣镐防插钢轨防护装置设计、改进”“DCL-32捣固车捣镐防误碰擦改造”两个项目,对18台捣稳车、29台捣固车进行防插改造,有效解决捣固作业中捣伤钢轨难题。目前,该方案在全路予以推广。
星光不负赶路人。“DWL-48捣稳车捣镐防插钢轨防护装置设计、改进”荣获2017年发明专利、第二十九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职工创新成果银奖,《DWL-48捣稳车卫星小车调试分析论文》获得集团公司工务系统2017年度科技论文二等奖。
“线路养修工作是个熬人的活,常年夜班、四处奔波,需要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寂寞,才能确保铁路大动脉安全畅通。”张建平总是这样鼓舞身边的年轻人。翻开他的随身笔记,第一页上写着几行字:以深入、安定的心态,扎根在基层一线聆听大机人最真实的心跳,吃苦耐劳、精益求精、敢于突破,不断提升自己,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铁路新时代。
【短评】 钻研不惧深 攻坚莫畏难 从初入铁路的技术“小白”,到专业领域里交口称赞的技术专家,张建平的成长离不开他吃苦耐劳、勤于钻研的那股劲儿。多思多研不多怨,争苦争累不争利。他凭着对工作的热情,一次次提高精细化维修的上限,一次次消除设备运用中的安全隐患。纵横交错的铁轨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大型机械的轰鸣是他与铁路事业同频共振的曲谱,张建平用善钻研、敢攻坚的实际行动成就了自己的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