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邱世甫
上海高铁基础设施段作为全路首家实践高铁综合维修一体化改革的站段,管辖着集团公司近六分之一的高铁线路设备。近年来,该段借助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春风”,根据运输生产需要,对工、电、供专业间的设备、队伍、制度进行整合,推进各专业之间联劳协作向“融洽无间”迈进,释放出“1+1+1>3”的效应,在每营业公里配备人员仅为1.08人的情况下,有效确保了管内高铁安全运行。
整合设备,增强监控能力
走进上海高铁基础设施段四楼6C检测中心,10名检测分析员正聚精会神地浏览着2C、4C视频中的设备情况,21台电脑屏幕上,H形支柱、吊弦、腕臂等接触网设备从他们的指尖“滑过”。
上海高铁基础设施段管辖沪宁城际、京沪高铁南段、沪杭和宁杭高铁等多条高铁线路达1037公里,以及48个站(所)的工电供基础设施。“全段458组道岔的运行状态,关系着高铁列车的安全正点运行。”上海高铁基础设施段副段长顾建春介绍,“将检测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构建起‘动静结合、人机结合、三级互补、资源共享’的全天候综合检测监测体系。”
每天8名检测人员足不出户,便可通过生产调度监控中心的工务雨量、风速、异物等监测终端,电务信号集中监测、道岔缺口视频,以及供电接触网6C、远动复视终端,实时监控和全程管控现场设备状态、行车安全情况和作业过程,对设备状态数据实行分级分类预警。当设备状态达到或超过警戒值时,系统就会自动发出预警信息,检测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设备状态,及时向作业人员发出指令,有针对性开展应急处置。
此外,该段将机具材料、交通工具、应急备品、场院设施等生产资源统一管理、合理调配,有效解决多头指挥带来的生产资源统筹难、协调工作量大等问题。
整合队伍,提升作业质效
为提升高铁设备质量,上海高铁基础设施段突出专业管理,将原本分散的技术力量进行整合,成立工务、电务、供电和探伤4个专修队,以及5个综合检查工区,厘清“检修分开”权责界面,开展精准化整治、专业化修理、精细化检查。“专修队和检查工区的成立,在设备共管的同时,真正实现了设备的成规模集中修与专业查。”上海高铁基础设施段副段长盛智勇介绍。
该段专业维修技术中心统一制定工作流程、作业计划,在精确检测和精准分析基础上,根据专项整治任务、技术改造项目以及设备状态分析结果,科学编制年度、月度维修计划及次月施工任务,组织各专业平衡周作业计划,统筹编排方案下发至各车间、专修队执行,实现专业生产组织主体上移。针对专业性强、工艺复杂、周期长的重难点病害和设备专项整治、技术改造等,由该中心统筹专修组和属地车间力量集中攻关,实施“歼灭战”。
4月11日13:30,一辆汽车从该段宜兴工区驶出,车上工务、电务、供电专业的12名应急处置人员,前往黄梅山隧道口开展防洪应急演练。该段建立横向协调机制,统一各专业班制和作息制度,系统平衡综合维修作业计划,统一管理生产所用车辆,统筹调配抢修力量,常态化开展跨专业应急演练,实现资源共享、无缝合作。
整合制度,严防失控漏管
在该段专业维修技术中心工程师李文俊的办公桌上,一本厚厚的《专业维修技术中心管理手册》放在案前,手册分条块明确部门职责、岗位职责、专业技术管理、生产组织管理、工作管理机制等内容。
“建立工作手册,健全管理制度体系,有助于提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李文俊介绍。围绕“专业有深度、管理有高度、执行有力度、协调有广度”目标,该段努力打造管理型、研究型专业维修技术中心。
该段围绕生产力布局调整、部门结构优化、岗位职责变动,紧抓“分析、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评价”七个环节,全面梳理各岗位职责、工作清单、台账资料、主要工作流程等,形成较为全面、详细、具体且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手册10份,并从党群综合、制度机制、技术装备、专业队伍等4个方面强化基础保障,进一步巩固生产管理责任主体,规范专业间内控机制运作,严防失控漏管。
“职能融合,打通专业间的‘肠梗阻’,将‘各自为政’变为步调一致,实现‘1+1+1>3’的效果。”该段段长李传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