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下关

字数:1,057 2023年04月25日 汽笛
朱扬/图
  史岩
  南京下关没了。
  下关并入鼓楼,那是2013年3月,距今已整整10年了。
  一直怀念下关,不仅仅是因为我生在下关长在下关,读书工作结婚成家都在下关,与下关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更因为,百年下关的曾经辉煌和下关百年的沧桑巨变,永远无法从记忆中抹去。
  南京开埠在下关。
  不夸张地说,没有下关就没有南京。
  在交通极不发达的旧时代,水路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下关紧邻长江,人流物流通过长江或逆水而上或顺水而下,源源不断从下关码头上岸,下关长江沿岸一带成为最热闹繁华的地区,于是,一个叫“大马路”的地方应运而生。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下令修建大马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拓宽,形成了长616米、宽11米的宽阔大道。大马路西起泰丰(日清)码头,东沿惠民河由西向南至惠民桥,南接商埠局(今商埠街),是当年洋务运动的产物。
  清光绪二十五年,金陵关宣布对外开放,标志着南京正式对外开放,金陵关关址就设在大马路上。南京开埠前,下关只有一座招商局码头供轮船停靠,清光绪二十六年后,英、美、日、德等国商人先后在下关建造码头,从事长江航运,外轮大量驶入下关港口。外轮不仅由下关驶往各通商口岸,也开往非通商口岸。
  除此之外,清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大马路上以及长江沿岸2.5公里范围内,欧美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纷纷建洋行、建教堂、建工厂、建银行、建邮政大楼,开办商业贸易。人财物的广泛流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南京开埠和宁沪铁路通车,更加促进了下关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到了民国八年(1919年),下关“已有烟户万余家,商户数千户”。
  此后,二马路、三马路街市相继形成银楼、钱庄、钟表店、戏院、旅馆等商号密集的闹市,并有了“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之说。长江各大码头的兴建运营和大马路金融、行政、机关、商业的兴旺繁荣,带动了整个下关的经济发展、思想进步。这种发展和进步,自北向南延伸至整个金陵城,促进了南京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南京的发展进步,下关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下关为南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关的历史是厚重的,下关的故事是精彩的,下关的思想和文化更是宽广和包容的。在南京,下关曾经的地位也是无法替代的。下关的本质,依旧深藏在那些极其普通、低调的街巷里、邻里间……
  百度“下关”二字,有这么一段文字,很美。不仅美,更是说出了每一个老下关人的情怀,“长江奔腾而来,流过古今,两岸的盛衰变迁,都和它一起向东涌入大海。也许老下关不复存在,但无论何时来到江边,还能感受到和从前一样的秋意。江边野生的芦苇,在夕阳下随风飘舞,是下关人的蒹葭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