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亚光 文/图
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受欧美文化熏陶,尤其重视铁路对物质文明创造及国家富强的影响,矢志不渝大声疾呼发展铁路,亲自铺画铁路发展线路图。上海铁路博物馆有根据他的铁路发展设想而绘制的《孙总理实业计划图》。孙中山关于发展中国铁路的首次尝试便是上书李鸿章。
1894年1月间,28岁的孙中山放弃收入颇丰的行医生涯,转而寻求“医国”之道。在老家香山县翠亨村闭门苦思十余天,起草了一篇给当时清廷第一名臣李鸿章的陈请书,史称《上李鸿章书》。全书洋洋8000多言,主要内容是“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四大建议。在“货能畅其流”中提出大力发展近代化交通,并特别重视铁路的作用,他说:“故凡有铁路之邦,则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无铁路之国,动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之后,孙中山转道上海寻求面见李鸿章,在香山同乡及进步企业家郑观应、改良派思想家王韬等人的帮助和辗转引荐下,于6月抵达天津,投书李鸿章门下。
时值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日盛,野心随之膨胀,妄想“吞并朝鲜,灭亡中国。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在借口“东学党事件”强行驻军朝鲜后,多方挑衅中国,气焰十分嚣张,中日一战迫在眉睫。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处于中日交涉的最前沿和国内战和两派明争暗斗的漩涡中心,内外交困,忙得焦头烂额,哪里有精力顾及一位籍籍无名的草野青年!
上书无望,孙中山关于发展中国铁路的首次尝试遂告失败,他很快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已是病入膏肓,于当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发起成立兴中会,走上了武装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