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现场视频
图为作业人员在调整道岔轨距。 实习记者 胡小东 文/摄
7月25日傍晚,江苏金坛,经过一天烈日炙烤,暑气蒸腾。记者跟随南京桥工段高铁精调师,走进沪宁沿江高铁金坛站联调联试作业现场,体验他们与毫米级误差“较劲”,整治设备病害。
18:30,“天窗”作业命令下达。作业负责人、南京桥工段金坛高铁线桥车间金坛维修工区工长韩啸喜身着黄色工作服,手提道尺,腰间斜挎绿色行军水壶,带着4名精调师穿过作业通道门步行至作业点,他们要在“天窗”点内完成金坛站13号道岔调试任务。
“沪宁沿江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是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骨干线路,对线路设备质量要求很高。”韩啸喜说。
准备工作结束,韩啸喜操起道尺开始检查道岔几何尺寸,其他4人则分别进行道岔框架检查和螺栓敲击检查。躬腰测量、俯身读数、半蹲着把数据写在钢轨轨腰上……十多分钟后,精调师们的工作服已经被汗水浸透,紧紧地黏在背上。
“可动心轨与翼轨离缝1.2毫米,超出允许值范围0.2毫米!”19:38,在经过多番检测,精调师们采用更换不同尺寸轨距板改道与松紧螺栓丝扣精调相结合的方法,经过近2个小时的反复调整,可动心轨与翼轨严密贴合,离缝小于1毫米。
喝口水休息片刻,精调师们开始调整可动心轨对应曲股轨距。“超出的0.2毫米不会凭空消散,而是转移到对应的曲股轨距上。”韩啸喜反复拧紧、松动螺栓,道尺显示的数值也随之变化。
全部调试完成,韩啸喜对该组道岔作最后一次测量,各测量点道尺读数均小于0.1毫米。“道岔区段设备整体性相对薄弱,列车高速通过时,哪怕误差超出允许值0.1毫米,都会影响旅客乘车的舒适度。”作业结束,韩啸喜仰头喝光仅剩的小半壶水后告诉记者。
23:13,回到工区的精调师,迎面而来的不仅有空调吹来的凉风,还有已经装碗摆桌的绿豆汤。“大暑前后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后勤保障工作必须跟上。”该车间党支部书记余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