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扬
那一年高考结束,我把8厘米厚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带回家,里面密密麻麻记录了各大院校招生人数和往年分数线,供填志愿时参考。我自认为考得不错,回去就把它抛入书堆。谁知父亲却抱起“指南”在书房“啃”了起来。
我睡觉前见他在翻书,第二天早晨我睡眼惺忪出房门,他居然还在看“指南”!还愁眉紧锁、苦不堪言,连连叹气。原来,他把每个学校往年录取最高分当成了录取最低分数线,以为我的成绩只能上民办三本,又不好打击我,就翻来翻去研究我到底还能被什么学校收留。
在“指南”边有几张纸,标题分别写着“很有把握”“一般把握”“冒险冲刺”……下面是他通宵分好类的院校名字。他那双愁苦的红血丝眼睛让我笑出了声,但那时那刻我是实实在在被父亲无声的爱击中了。
我拉了一把椅子,开始给他讲解“指南”的使用技巧。当他明白自己儿子考得不错时,愁眉终于解开,说话也有底气了,还要母亲赶紧给他下碗面。后来几日,我选专业,他们选地域,反复思忖权衡下来,厚厚的“指南”越翻越薄。最终我选了机械自动化,他们按专业为我填报了东北很多有工业基础的优质学校。
然而,好事总是多磨。在临交志愿袋前一晚,父母又改了主意。望着志愿袋上全是上海院校,我问:“不是去东北吗?”“东北太冷了,我和你爸昨晚又想半天,还是上海好,大都市、十里洋场……”母亲宛如上海市形象大使般,细数上海的优势。但我心里清楚,上海学校分数要求极高,我虽有自信但也担心滑档,但我还是相信父母的选择,按时上交了志愿袋。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有些多余,从此我便开始了四年往返于沪晋两地的求学生活。
回顾过去几十年,分文理、找工作、选姑娘……我人生中每一个重大选择都少不了父母的建议。虽然他们常年生活在闭塞的山城,更不热衷于社交,但也会用仅有的见识和人生经验尽力护我周全。
想到这里,我特别想对自己说:“你啊,可真是个幸运又幸福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