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传柱
我的第一辆交通工具,是1989年9月买的一辆荧光牌半新二八杠自行车。
那年刚好念初三,学校允许这个年级的学生骑自行车上学。正好这年二姐认识了姐夫,给她买了新款的女式自行车,她原来骑着上下班的车就给了我。我把这辆通体漆黑的车取名为“乌骓”,每到周末,就骑着它在往学校的河堤上疯跑,风驰电掣,生怕青春走得慢了一样……
高中时离家更远,有一段很长的上下坡,年轻时激情无限,这辆本来结实耐用的车,经我只知使用、不知爱惜的陪伴,不断地换着刹车片、气门芯、内胎、外胎、链条、钢丝、踏板……慢慢地,挡泥壳、车铃、车把手皮等都不知去向,碗组的轴承也坏了,骑它时车把会向一边扭去……
高三毕业,这辆车就不能骑了,搁在家里的角落里,一段时间后,以10元钱的价格卖给了上门收破烂的。
上班后,我又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花了180元,应该是贴牌的,老是坏。好在我开始懂得一点机械知识,就自己维护修理,骑了好几年。
1998年认识了开小店的爱人,她有一辆建设50的踏板摩托车。这辆摩托车看着轻巧,但质量很好,劲也挺足,带两个人都不费事。我俩骑着它去看过花亭湖4A级风景区的开幕盛典,见过月光下长河对面的万家灯火,也游赏过明媚春光下的油菜花海……
婚后不久,小孩出世,就花了五千多元钱买了辆林海100的大踏板。那时候住在老城,晚饭后,常常一家三口骑车去新城玩,小孩喜欢逛新开的超市,而我俩则留意着人流、门面。盘算着在哪里租门面,把店开到新城来。
到新城后,爱人店的生意从不温不火,到渐渐有了起色,就盘算着买辆汽车。但刚买了房子,有按揭,手头还有些紧。只好换了辆豪爵125的踏板,当时花了一万多元钱。这辆车质量好,劲大,款式也漂亮,可心里钟情的是汽车,所以并不觉得它很合心意。
到2012年,终于决定买汽车,挑来挑去,最后在宝来和朗逸之间做选择。当时有“北宝来南朗逸”一说,爱人意识里总觉得上海的东西意味着质量、精致和洋气,于是就选了朗逸。有了车,爱人有时开车出去谈个业务,带点货都很方便。不忙的时候,和亲友们自驾游,周边大一点的景点比如:黄山―西递―宏村、九华山、天柱山、庐山、千岛湖,小一点的景点比如:天堂寨、牯牛降、小孤山等都有涉足。最远的一次是到广西平果县,带着岳父去见他远嫁的姐姐,算是了却了他们姐弟三十多年未见的相思之情。
举家迁到合肥后,爱人闲了下来,车也搁着了,放在车位上一趴就是十多天,有时怕放久了,还要开出来兜两圈。在省城,车对于我们来说,作用不是很大,因为公交、地铁、打车都很方便,近一点的地方骑辆电瓶车,既方便又实惠。开车,各种费用算下来,性价比不高。再说车的年限也有些长了,各种毛病也凸显出来了。
今年,终于把车卖了,车位也租了出去。没有了汽车,倒觉得少了一桩事,咱以后也就低碳出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