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沪武高速公路并行的沪宁沿江高铁常州特大桥(滆湖段)
沪宁沿江高铁铺轨现场
武进站站内一景。(徐晨 摄)
通讯员 徐晨 郭磊 叶华洋
在江苏省句容市与常州市金坛区交界处,一辆试验列车以385公里每小时的试验目标速度值飞驰。从空中俯瞰,大桥飞架、隧贯东西,生态绿廊连绵蜿蜒、清澈河道纵横交错,沿线两侧青山如黛,草木葳蕤。
如画美景并非朝夕之功。从沪宁沿江高铁开建之初到今,三年时间里,南京枢纽指挥部坚持做好场地准备、选苗运苗、挖穴种植、支撑养护等环境保护工作。遇高温,及时浇水,不“看天吃饭”;逢汛期,注意排水,加固“正骨”。“现在绿色通道种植的乔灌木成活率和草地覆盖率均在90%以上。”该指挥部高级养护工吴海顺指着间隔搭配的绿篱色块介绍道。
数字赋能 建设生态长廊
在沪宁沿江高铁建设项目部,该指挥部工程师钱桂华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中的环水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着影像资料跟踪绿化施工进展情况。另一边的施工现场,几架无人机在空中将生态地貌一一拍摄记录。钱桂华说:“通过‘天地一体化’监督巡查方式,检查各工点达两千余次,现场环水保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沪宁沿江高铁地处江苏南部,这里山林湖海纵横交错,穿(跨)越13处江苏生态红线区域,包括洪水调蓄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公益林、重要湿地、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清水通道维护区7类生态红线区域。在建设之初,指挥部制定严格施工环保措施,利用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工厂化的创新管理模式,加大对施工环境的保护力度,打造绿色生态长廊。
2020年4月,沪宁沿江高铁首次启用环水保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根据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铁路建设工程环水保管理相关规定要求进行设计研发,实现铁路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全过程环水保管理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和管理流程的电子化。
走进沪宁沿江高铁站前4标施工现场,随处可见闪烁红色数字的指示牌,上面实时显示空气质量和噪声分贝等信息。如果施工过程产生的污染超过当地环保指标,指示牌会自动报警。钱桂华介绍:“我们在全线布设扬尘在线监测装置218套,实现24小时全天候在线监测,历史监测数据将成为施工单位信用评价的依据。”
建设数字沿江,推动绿色发展。通过管理平台与水、大气、噪声等监测终端的系统化管理,沪宁沿江高铁环水保管理已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绿色施工 留下金山银山
每到周末,都会有摄影爱好者来到位于常州的滆湖一岸打卡。贯通东西的跨滆湖沪宁沿江高铁特大桥气势如虹,与沪武高速公路并行,场面颇为壮观。湖面上,几只黑天鹅身姿优雅地巡视着它们的“领地”。另一侧,芦苇、香蒲等植被随风摇曳、依次起伏。
滆湖是江苏第六大湖泊和国家级鲌鱼保护品种自然保护区,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其为“母亲湖”。在滆湖上修建全线最长的水上施工工点——跨越8公里的铁路桥,施工难度大,工序、工艺复杂。如何确保施工进度和水体环境保护两不误,将铁路工程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该指挥部工程部部长王虎倍感责任重大。他说:“那段时间,项目部会议室使用频率非常高,常常座无虚席,查阅的技术图纸都成箱计。”
该指挥部组建青年突击队承担环境保护工作,制定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定期组织环保知识学习。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双双熬红的眼,项目部会议室常常座无虚席。他们“过五关斩六将”,退圩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经过多方讨论,确定环保施工的“锦囊妙计”:联合滆湖渔政监督支队增殖放流,修复渔业资源;研发湖区全封闭自循环零排放施工工艺体系,筑坝围堰让施工从水上变为陆地……
为了做好滆湖生态补偿,该指挥部严格落实涉渔工程建设环保“三同时”原则,组织施工单位联合滆湖渔政监督支队对滆湖增殖放流,修复渔业资源。如今,一茬茬鱼苗在湖里茁壮成长,呈现出江南水乡秀美的生态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沪宁沿江高铁特大桥(滆湖段)桥墩和众多铁路桥相比宽很多。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王虎说:“水中桥墩数量由以前采用32米长简支箱梁的240个减少至198个,减少了水中桥墩布置数量,还节约了工程占地。”
变废为宝 重现希望田野
植草种树、修筑人行通道、增加草皮挡墙……该指挥部对管内18座弃土场全部采用绿化方式恢复生态,让弃土场变身希望的田野。
“渣场已和周围融为一体。”顺着该指挥部副指挥长高虎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田地一片郁郁葱葱,数条水泥小径通向远方。在绿地的一侧边坡上是一面挡土墙,其间种满了金禾女贞、红叶石楠、海桐球等植物,边坡上排水沟曲折而下,直入田野。很难想象这里曾保存着数万立方米的弃土。
保护绿水青山,恢复沿线植被不留“空白”。该指挥部组织各参建单位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对接,精心设计、变废为宝,建设生态景观。采取低洼荒地填筑、鱼塘填筑、桥下绿化、在建项目场地平整和复垦绿化填筑等综合利用和消纳的处置方式,全线撒播草籽99.87公顷,促进了沪宁沿江高铁全线范围内弃土弃渣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
“我们划定土壤存放区,将原有土壤悉数保存,在后期覆土回填渣场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培育和种植当地树种,实现草木混搭。”高虎介绍说。沪宁沿江高铁项目部还组织施工单位在土场修筑水泥便道,既能防止当地村民踩踏植被,又能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同时,创新实行绿化工作划片区管理,将土场绿化工作纳入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情况同样成为日常工作优劣的评价标准,定期对土场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复查,移除病枯死树木,及时补充植被,确保绿化达标。
如今,沪宁沿江高铁各施工单位利用弃土造地1850亩计123.33公顷,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多村民将绿化后的弃土场作为茶余饭后休息散步的好去处。“来时青山绿水,走时绿水青山。”谈及绿色、生态、环保高铁线建设,南京枢纽指挥部指挥长何志超说:“保护绿水青山,留下金山银山,是我们铁路建设者的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