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龙”驰骋向海行

——集团公司加强连云港中欧班列开行服务“一带一路”纪实
字数:2,770 2023年09月19日 综合新闻
  记者 陈凯
  从驼铃叮当、舳舻相接,到班列呼啸、巨轮远航,在“一带一路”陆上丝路、海上丝路的交汇点,位处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的连云港,来自东北亚的货物在此装车,通过钢铁大道一路向西;来自中亚的货物在此上船,向着太平洋扬帆东去……十年前,“一带一路”大潮涌起,至今年8月底,连云港东去西往的“丝路班列”达5292列、53.5万标箱,筑就一头衔接海洋、一头连通多个过境口岸的“东方桥头堡”。
  连云港至鹿特丹10800公里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穿越亚欧7个国家,其中中国境内段4131公里。集团公司以服务“一带一路”为己任,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中铁国际多式联运公司等通力合作,不断优化和创新发运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持续完善“公铁水”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努力保障中欧班列稳定开行,推动其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的“火车头”。
  东眺西望 厚植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优势
  海风轻抚、货箱成垛,吊车移步、集卡进出……这里是连云港最繁忙的集装箱堆场——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放眼望去,年最大装卸能力41万标箱的22万平方米堆场中,1763个集装箱位堆放着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其中标有“中欧班列”的深蓝色箱子占比最大,最高堆垛达4层。
  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其打通了联结沿海与内地的国际大通道,构建了沿海与内地互联互通新格局。自连云港在国内首开国际货运班列以来,开行总列数占据江苏省首位,已成为承担我国50%以上过境运输业务的“陆桥国际过境运输第一港”。自2016年中欧班列统一品牌,至今年6月底,连云港累计开行国际班列3351列,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的优势日益显现。连云港这个铁路末梢之城,因为亚欧钢铁大道的构建,而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
  “据相关部门统计,去年连云港中欧班列累计到发559列,今年1至8月份开行418列,呈稳步增长态势。”徐州货运中心连云港经营部主任陈隽掰着指头说。该班列运输有着安全、快捷、绿色、经济的优势,不久前,连云港经营部走访了国际货代公司及辖区内外向型企业,推介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介绍目前已稳定开行的中亚、中蒙、中土、中俄、中欧5条国际班列线路,形成日趋完善的中欧班列布局和港口85个万吨泊位。
  连云港不仅是铁路跨境货物运输的单项冠军,更是长三角地区中亚过境货物运输的唯一港口。今年1至8月,连云港过境班列累计开行262列,同比增长13.4%,占连云港国际班列发运总量的79.3%。在对流的回程班列带动下,中欧班列重来重去格局在逐步扩大。“目前连云港每天开行中欧班列1列以上,结合该地区货源组织和运输需求,按需优化,及时调整,今年三季度,新增墟沟北至霍尔果斯方向图定线路一条,为后续班列上量奠定基础。”集团公司货运部多式联运科科长李琳介绍。
  连陆达海 拓展国际货运班列覆盖广度
  9月11日18:30,75145次国际班列满载50车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氯化钾,缓缓驶入墟沟北站。这批氯化钾将于20日从连云港装船,运往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在物流基地,东行的化肥、铁合金与西行的家电、日用品随着中欧班列双向奔赴、往来穿梭,这里成为中亚五国拥抱大海的物流平台,实现把“出海口”搬到了内陆国的家门口,铁运和海运也由此彼此共进、相互成就。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十年前,“一带一路”起步即高峰,次年就有强援加盟,把铁路与港口有效连接的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应运而生,成为连云港国际班列运输的新到发点,其以“一带一路”倡议的首个实体平台而备受关注。以钾肥过境运输为契机,多家重点公司“团签”境外运输协议,利用新亚欧大陆桥的优质资源,拓展巴库等跨里海沿线全程运输代理,中亚钾肥运输从俄罗斯东方港回流连云港口岸过境,成为优化过境全流程贸易模式的成功范例。
  随着连云港国际中转功能的强化,“出口+过境”品牌效应不断外溢,吸引着日韩过境货物和长三角地区出口货物等西行货源。通过首创“保税+出口”集装箱货物混拼业务,破解了以往监管模式下凑整发运而导致的交货期延长问题。运用“船站直取”零等待模式,省去落场、提箱、进场等中间环节,使集装箱过境时间由原来4天以上,缩短至1天以内。首推“一单到底”服务,只需一次性提供铁路运单、海运订舱单等,实现进一家门办几家事……这些举措形成了友好的物流环境,进一步巩固了新亚欧大陆桥在中亚地区的物流主通道地位。
  “新型高效的物流模式,进一步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物流需求,对跨境贸易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徐州货运中心副主任刘万清说。依托中欧班列平台,通过精细测算各项成本和提供周到细致服务,在为客户节约时间和成本的同时,也助力连云港港开辟了铁海联运通道新功能,促进国际班列一体化运营、高效稳定增长,断提高班列的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
  加码赋能 实现出口过境运输安全顺畅
  9月14日14:30,徐州货运中心墟沟北综合班组副班长吴保文,会同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中铁集装箱公司、贸代公司等人员,共赴集装箱查验区。“每天开箱抽检,对于化工类、工业机械类货物做到每箱必查,防止出现夹带、匿报等问题,尤其要杜绝混装爆炸物、易燃物,用严格检查确保班列运行的绝对安全。”吴保文说。
  走进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调度室,大屏上显示着从基地入口到堆场等各处作业情况,4名调度员紧盯眼前的显示屏各司其职。在集中监督控制的基础上,货运站外勤人员不间断现场巡检,观察有无胀箱撒漏和锁头不入槽等问题。针对拆装的机械设备等不规则货物,连云港经营部派专业人员上门指导箱内货物装载加固,尽力避免二次倒装,最大限度为客户节约成本。
  指着两条平平展展的线路,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生产保障部部长陈军如数家珍:“过去3条线才能编一列车,现在2条1050米长的线路可平行编组2列车,还新增5台吊机,以及安检仪等设备,到发和装卸能力大幅提升,并具备冷藏箱接卸、小麦‘集改散’等资质,集疏运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目前,连云港中欧班列的受理、结算、统计等功能已经电子化,实现了国际联运业务在线办理,“变脸”后的货场,不仅方便了货主走货,也有效破解了安全之困、效率之缚。
  铁海联姻,为增量赋能;量质齐升,给运能加码。“在货车开行计划中,中欧班列已划入‘第一序列’,班列时速已由最初的80公里,提高到目前的120公里,编组也由原先的50辆增加到55辆。通过提前安排车源,减少编组集结时间,采取‘一日一图’措施,目前班列在途运行时间压缩一半以上,开行质量不断提高。”集团公司调度所主任调度员王东权介绍。为加强班列计划的管控,2017年集团公司成立货物快运日勤调度台,每天对次日计划进行审核,今年截至8月底,班列计划兑现率已达95%以上,为国际班列提供了充足的运力保障,不断提高了班列运输效率和运行质量,努力保证了班列运输畅通、快捷、高效。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在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成功打造出口和过境班列的连云港方阵,徐徐展开一幅“列车穿梭车轮滚滚,船舶远洋劈波斩浪”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