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上铁榜样

为钢轨“把脉”书精彩青春

——记徐州工务段探伤车间助理工程师陈旭
字数:2,722 2023年12月01日 综合新闻
陈旭驾驶双轨式超声波探伤仪进行钢轨探伤。 (通讯员 王琼泽 摄)

  实习记者 胡小东
  【人物档案】
  陈旭,男,1995年8月出生,徐州工务段探伤车间助理工程师。曾获全局技术能手、集团公司优秀班组长、江苏省技术能手和五一创新能手等荣誉。
  从车间比赛倒数第一,到集团公司探伤工职业技能竞赛个人全能第一;从少不更事的“叛逆”学徒,到独当一面的工区工长,再到车间技术员。入路6年,陈旭从事过钢轨探伤专业所有岗位工作,眼里有活、心中有责,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能够干出自己的特色,用智慧和汗水奋力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
   取经三位师傅 从倒数第一到夺冠全局
  走进陈旭的房间,床头一本打开着、用红黑两种颜色笔写满标注的《钢轨探伤工》格外显眼,曲线探伤注意事项、内核伤损波形特点……学习心得记录仔细、条理清晰。可曾想,潜心钻研业务的他曾因自我否定提出离职?
  时间回到2019年1月,入职一年半、经历4个工区不同岗位学习的陈旭自信满满,报名参加集团公司探伤工职业技能竞赛车间选拔赛,本想一鸣惊人,可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37分!学历最高的他拿到了最低分。
  倒数第一的成绩让陈旭“崩溃”,心中充斥着自我否定,甚至动了辞职的念头。但他如今时常感叹,这个“耻辱”时刻提醒自己要永不停歇向前进。
  “火车头奖章”获得者、高级技师王辉是陈旭的第一位师傅。“俯下身子学业务,用心对待每一次探伤作业”是陈旭跟随这位师傅学习的最大收获。
  一次道岔转辙部探伤,因伤损位置在钢轨底部、操作不便,陈旭来回调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蹲姿,王辉见状接过探头,很自然地跪地并半趴在道床上进行轨底探伤。时值寒冬腊月,师傅趴在冰冷坚硬的道砟上探伤的场景让陈旭至今难忘,也时刻激励着他用心对待每一次探伤作业。
  2019年3月,段组织18名业务骨干开展赛前集训,陈旭以候补身份参加。时任车间副主任温玉彬是他的老师。“有钻劲、爱较真,问题不问清楚不罢休”是温玉彬对陈旭的评价。
  集训的那段时间,陈旭白天现场进行探伤作业,晚上参加集训,下课后再自己加练到深夜。60天,他啃完了3本技术规章,4开尺寸的测试卷做了200多份。经过多轮测试、筛选,陈旭以段第三名的成绩参加集团公司探伤工职业技能竞赛,并获得个人全能第五名。
  大赛拓宽了陈旭的眼界,也让他发现了自身的不足。赛后,陈旭主动申请加入以全路技术能手、高级技师杨建生命名的钢轨探伤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并拜杨建生为师,潜心磨炼业务技能。一年的钻研终有所获,2020年5月,陈旭再次参加集团公司探伤工职业技能竞赛,一举获得个人全能第一名。
  工作做在前面 从容应对突发状况
  “把工作做在前面,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陈旭一直以来的工作作风,也是他从容应对各项任务的关键一招。
  春运期间,“天窗”资源宝贵,部分繁忙线路把平日2小时作业“天窗”分割成若干个40分钟“天窗”,“见缝插针”探伤模式十分考验作业人员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2022年2月,初为工长的陈旭带领职工进行现场探伤,40分钟需要完成一条股道的探伤作业,时间紧张。正当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时,探伤车现场复核一处轨底横裂伤损却陷入僵局,复核人员在伤损区段反复推了5分多钟,探伤仪都未确定伤损具体位置。眼看“天窗”封锁时间即将结束,陈旭接过探伤仪,调整探伤仪灵敏度,盯着波形匀速推行,一段疑似波形一闪而过,他拿出探伤仪在发生疑似波形处钢轨轨底仔细扫查,1分钟确定伤损准确位置,并下达伤损通知书。
  快速找准伤损位置,得益于作业前的准备。谈及“1分钟开具‘病历单’”这件事,陈旭告诉记者,每日作业项目都是按照计划提前安排,在得知有轨底横裂伤损复核作业时,他就开始研究该伤损波形图特点,反复对比验算快速确定伤损位置的方法。
  小半径曲线地段是钢轨核伤、鱼鳞伤多发地段,伤损类型复杂,识别难度大,发展速度快,钢轨探伤容不得一处漏探错判。
  “陈工长,发现一处鱼鳞下核伤。”2022年3月,陈旭正带队在陇海下行线K17+400处小半径曲线进行探伤作业,一处伤损报警让原本有序的作业变得紧张。时值钢轨防断关键期,低温环境中钢轨伤损发展速度将达到峰值。陈旭立刻对伤损钢轨进行二次核验,测算核伤面积,记录伤损位置、发现时间,预判伤损进一步发展情况,下达伤损通知书并通知设备车间及时更换伤损钢轨……问题处置果断,流程规范准确。
  “曲线地段虽然伤损问题相对多发,但出现钢轨核伤的病害还是不多见。”陈旭说,“把工作做在前面,只有做好充足准备,才能保证关键时刻不出差错。”
   妙招源于生活 创新工艺提升探伤质效
  2020年10月,陈旭担任双轨探伤工区工长,每天在线路上驾驶双轨式超声波探伤仪进行钢轨探伤。双轨式超声波探伤仪工作效率是传统手推式探伤仪的3至4倍,但行驶过程中如遇曲线或钢轨肥边,探头耦合位置会随着小车前进发生偏移,且偏移量没有评定标准,只能凭借工作经验采取停车人工观察的方法判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探伤质量和效率。
  隐患伤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就有可能发展成影响行车安全的大问题。如何直观评判探头耦合情况?陈旭在灭火器压力指针工作原理中找到了方法。
  经过反复调试,陈旭在双轨式超声波探伤仪固定位置划定轮式探头耦合指示标识,耦合液位线处于红色标识区表示探头偏内,处于黄色标识区表示探头偏外,处于绿色标识区表示探头位置合适。简单、直观的判定方法不仅统一评定标准、提升探伤质量,还使作业人员坐在探伤车上便可检查探头耦合状态,作业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同样源于生活的创新妙招,还有涡流探伤仪T型探头延长杆。2020年5月,集团公司首台高铁可动心道岔涡流探伤仪在徐州工务段探伤车间投入使用。新设备补强了高铁可动心道岔探伤短板,T型探头方便道岔轨底探伤,但长度45厘米的探头手持杆与人工作业方式不相匹配,一组道岔探伤需要弯腰手持探头持续作业1个多小时,既不利职工身体健康,还会影响探伤质量。
  一根自拍杆给了陈旭灵感。结合探伤作业需要以及作业人员身高,陈旭设计最大伸展长度30厘米的可调节T型探头延长杆,将延长杆套在手持杆末端,不仅能够灵活调整探头耦合,又实现了人员站立探伤。
  “钢轨探伤是个技术活更是精细活,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还要耐得住性子、静得下心来,只有做到一寸一寸精细探、一帧一帧仔细看,才能保证钢轨伤损隐患不错探漏探。”11月30日,在集团公司钢轨探伤取证培训班上,已是集团公司兼职教师的陈旭这样警示新职探伤工,也时刻提醒着自己。
   短评
  心中有责方为艺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用心一者,其技必良。6年时间,陈旭始终把探好每一寸钢轨作为职责使命,破除心中壁垒,苦练探伤技术,在一场场技能竞赛、一次次技术攻坚中提升业务水平,用心用情为每一根钢轨“把脉问诊”,在履职尽责中体现自身价值。如今,已经小有名气的他依然保持不骄不躁的拼搏姿态,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为多彩的青春赋予奋斗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