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悟
与家人跟旅行团滇西行,第三日到腾冲。拜谒腾冲国殇墓园后回到宾馆,码字便成为一件沉重的心事。由于跟团,在那里总共待了不到一小时,先看“滇西抗日纪念馆”,后到小团坡,那里埋着3346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滇西抗日中国远征军战士。小团坡是个土丘,高不足60米,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皆是墓碑。
我参观了存有上万件展品的纪念馆,再到小团坡,只能匆匆献上一朵菊花,走到山上纪念碑下躹个躬便离开了。想仔细辨认碑上的名字,联想一下国难当头时,一个个穿上军装的孩子是如何化稚气为英气,如何以稚嫩的身躯冲锋陷阵的,想肃穆多瞻仰一会儿,可实在没时间。
坐在电脑前,我非常惭愧,非常纠结,匆匆走过要不要码字?
看到民国元老于右任老先生为国殇墓园题字:“天地正气”,其“地”字的“也”少了一竖。导游说:于老题字时,想到牺牲的多数是孩子而伤心,泪流满面写不下去。
我的理解,是于老写不动那顶天立地的一竖,泱泱中华,因男儿栋梁一时缺少,让未及冠的孩子上战场,致他伤心无力。
据载,1944年,为了保卫滇缅公路,夺回腾冲,中国远征军除调遣大量正规军赶赴腾冲外,因兵员不够又在滇西当地征军。开始要求男儿十八岁,征不满;降到十六岁,还是征不满;最后只能降到十三岁。于是,滇西有了一个特殊兵种——“娃娃兵”,其中最小的仅九岁。
滇西战役,有7700名“娃娃兵”参战。这么多娃娃正当成长时,正当上学时,正当需父母呵护时,却共赴国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国家何以堪,人民何以堪!
莫忘国耻,莫忘这些娃娃。中国汉子,只要认定是炎黄子孙,必须牢记这批“娃娃兵”。他们是我们的心痛,永远的心痛;是我们的内疚,永远的内疚。
面对满山丘埋着的娃娃,作为一个匆匆而过的老男人,泪一直在心头滚动。我一时茫然无语,不知拿什么去悼念他们。
几乎所有来到墓园的游客,全部自发三躹躬。有的导游在墓道前,组织团队一起躹躬。有的全家或夫妻,结伴躹躬。山丘下有菊花出售,五元一枝。忠烈祠内,墓碑下,以及塑像前,处处有游人敬献的菊花。这让我感觉到:血脉相继,国魂不死。
一位参加过此战役的中国远征军高级将领,在台逝世时的遗言中有如此表达:他愧对滇西,死后做牛做马要报答这批“娃娃兵”。
滇西战役,以腾冲松山战役最为惨烈。日军占领松山,既截断当时中国远征军抗战输送给养的生命线——缅滇公路,又凌虐着整个腾冲。他们耗时两年,把山筑成“钢铁堡垒”,几乎挖空山体,建成碉堡群。狂言:中国远征军想攻下要付出十万人的代价。
夺取松山后,中国远征军确实伤亡惨重,为日军的七倍。中国远征军伤亡万人余,其中“娃娃兵”占到近一半。
腾冲光复后,原腾冲人、老同盟会员李根源等倡导筹建国殇墓园,得到四方响应。于是,在战后的废墟上,腾冲百姓上演了一幕可歌可泣的募捐,他们家园未建,先为牺牲的将士建墓园,共筹集了7500万元。
民众从战场找到3346位中国远征军和19位盟军战士的遗骸,立碑葬于此。
滇西以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为主。当日军威胁、侵略祖国,从修筑缅滇公路到展开滇西战役,他们真正做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负起守土抗战之责。他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从未退缩。
我们知道日军在南京犯下杀害30万同胞的滔天之罪,但很少了解日军在滇西种种令人发指的恶行,其抓到支援中国远征军的百姓,以及中国远征军的家属,就放到特制的方形铁箱或铁筒里用水煮。族人去收尸时,发现水煮干后,最后仅剩一堆白骨和白色的人油。
至今腾冲等地,还保留着七只这种铁箱,它们像永不闭上的眼睛,将日军的罪恶昭示天下。
尽管日寇暴虐如此,整个抗日期间,滇西却从未出过一个汉奸,没成立过一个维持会。
祖国最西南的边陲之地——腾冲,是一片真正的英雄之地。
国人有暇一定要去腾冲走走,感受一下中国最早从日军手中收复的这片英雄之地的英气与豪气;更要去拜谒一下国殇墓园,那是全国现存唯一纪念中国远征军抗战的陵园。
“娃娃兵”会令你心痛,但更会令你相信:犯我必亡,中华不灭!
国殇一词,最早出于屈原《国殇》一诗。国之殇,民之痛。于右任老先生晚年在《望故乡》一诗中写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表达了他对祖国的一往情深。我想,那些活着,后来随中国远征军流落海外的“娃娃兵”们的心思与于老是相通的,我们要铭记他们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