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智慧工地” 护航施工安全

——集团公司运用科技手段强化义乌站站改施工管理纪实
字数:1,767 2024年01月09日 要闻
  记者 宋亚堃
  义乌站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沪昆高铁上的重要车站,不久的将来,将有6条铁路在此互联互通,站场规模将达到11台27线。
  随着该站改造施工全面铺开,申铁信息公司在施工中投用了自主研发的“智慧工地”系统2.0版。在物联网、北斗定位、智能AI等信息化新技术加持下,升级后的系统既提高了对作业管控力度,又提升了管理精度,确保了施工安全有序可控。
  设备定位误差缩至2厘米内
  打开“智慧工地”2.0系统操作界面,义乌站改造项目的当天概况和各项数据相继弹出,当前设备状态、今日施工计划、实时环境监测、当班管理人员以及出勤情况等一览无余。“新版本将大量数据进行归类,分成不同模块,再用不同颜色和图标呈现,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杭州枢纽指挥部义乌指挥部副指挥长钱华介绍,“系统通过电脑、手机都可以打开,当日施工计划、现场状态可以实时掌握,真正做到足不出户,一屏览知。”
  “有大机侵入预警区,请注意!”日前,在义乌站改造施工现场,一场大型机械侵入营业线的系统测试正在进行。随着一台吊机的长臂“侵入”铁路限界,杭州枢纽指挥部内装有新版系统的电脑弹出了预警提示。与此同时,施工、监理、设备管理、车站等装有系统的单位也一并收到了预警信息。此外,在外地出差的杭州枢纽指挥部义乌指挥部助理工程师郑齐烽的手机App上也弹出了该预警提醒。
  “相对于1.0版本,经过优化后的新版本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施工机械位置定位误差已控制在2厘米以内。”负责该系统研发的工程师史方圆介绍。针对义乌站改造站场环境复杂、大型机械进场数量多的实际情况,研发团队改变思路,在大机吊臂上设置磁吸式定位信标,采用5星12频的北斗差分定位方式,获取高精度数值,大大提升了定位的精确度。
  每台塔机“转身”限定幅度
  走进义乌站改造项目施工工地,只见现场干净整洁,材料有序堆放,5号塔机在司机的操作下运转平稳。“秩序井然的背后,是科技之手的助推力量。”钱华一语中的。
  在“智慧工地”2.0系统中打开义乌站改造项目图标,点击“工地实况”里的“塔机监控”,不仅可以通过监控画面看到塔机实时运转的情况,还可以轻松掌握塔机机身的倾角、转角、力矩比、荷载比。钱华说,数据一旦有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提醒。
  与其他施工不同的是,义乌站改造施工中塔机等大型机械较多。申铁信息公司主动转变研发思路,保障塔机一直处于安全稳定状态开展施工作业。“我们在每台塔机上安装8种传感器,对各项数值进行动态监测并向系统传输。”史方圆介绍。
  “最大幅度限位提醒!”1月4日14:28,传感器监测到塔机旋转角度即将接近阈值,系统随即推送文字告警提示。此时,塔机旋转角度已达设定上限值,将无法继续“转身”,避免侵入铁路限界。
  除了盯控大型机械安全作业外,线路地基是否牢固也影响着施工安全。在沪昆场、杭长场以及新建的杭温场,一共布设超过630个线路沉降、位移等监测点位,配合4套观测平台及分析传输装置。监测数据接入该“智慧工地”系统后,可生成可视化动态曲线,变化数据超过预设范围,系统会发出报警提醒。
  “掌上”监控实时便捷
  一机在手,掌控无忧。打开手机App,1月3日当天工地上44个监控设备全部在线,查看监控时还能对摄像头角度进行旋转调整,图像也可以放大和缩小。“现在车站每天办理客运列车数量达到了190趟,利用手机App视频监控功能,可以随时随地调阅工地情况,发现隐患及时制止。”金华车务段义乌站负责施工的工程师王智鹏说。
  针对施工相关单位人员不能随时进入工地现场盯控的实际情况,申铁信息公司在做好电脑端系统的同时,着力对手机App功能进行升级优化,实现了“掌上”办公,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使得管理和监管更专业、更便捷。
  在义乌站改造施工过程中,每日都会产生大量的施工计划,升级版“智慧工地”系统接入营业线及邻近营业线施工计划系统,实现自动更新。“现在新版手机App中查看每日施工计划特别方便,在软件首页上点击即可,解决了在固定地点查看的限制。”郑齐烽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
  “安全帽识别告警!”1月4日16:20,郑齐烽手机App上弹出了一条提示信息,打开图片,发现施工区域内有工人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帽,AI视频分析模块进行及时捕捉抓拍,郑齐烽立即通知项目经理刘捷督促工人佩戴安全帽。手机版的AI告警除监控视频告警外,还包括塔吊参数、环境监测以及第三方监测告警,对于隐患及时知晓并妥善解决,实现了第一时间将隐患消灭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