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老物件

南京火车轮渡码头

字数:1,377 2024年02月27日 生活

  王志武/文 洪敏/供图
  20世纪初,沪宁、津浦两条铁路干线通车后,因长江阻隔,浦口与下关间,只能靠轮船转载旅客,极为不便。货物运输需要装卸搬运转驳过江,既多耗费用,又增加货物损坏率。清末总理衙门和民初北京政府皆先后筹谋建桥未果。1918年津浦路局英籍工程师伟纳新提出火车轮渡计划方案,亦因经费无着而中辍。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火车轮渡方案再次提上议程。1930年10月9日,国民政府铁道部成立“下关浦口铁路轮渡设计专门委员会”,提出多种设计方案,最终采用铁道部简任技正兼设计科长郑华所提的“活动引桥”轮渡方案。是年11月,“首都铁路轮渡工程处”成立,郑华兼任处长。
  轮渡工程于1930年12月1日开工,1932年5月,两岸桥基工程完成,其他附属设施亦依次竣工。引桥上部钢梁等材料运抵后,开始架桥、铺设线路轨道,1933年9月竣工。南北两岸接轨线路由津浦、沪宁两路局分别承办。渡轮由英国马尔康洋行承造,定名“长江号”,于1933年8月驶抵南京交付使用。舱面铺轨3条,各长98.43米,可载12辆客车或40吨货车21辆,另加机车一台。船后端设移动车台,长13.78米,上备调车机车一台,可左右移动,以取送各股道之间的车辆。
  1933年10月22日,南京几乎万人空巷。大家扶老携幼来到江边,争相目睹火车乘船过江的壮观情景。9时20分,在下关煤炭港“长江号”上举行隆重的首都轮渡通车典礼。剪彩完毕后,由机车牵引3辆蓝钢客车驶上渡轮,渡轮一声长鸣,像一条黑色游龙,载着列车缓缓凫至北岸,铁路运输被江水阻隔的局面宣告结束。
  作为万里长江第一渡,沪宁线、津浦线自此连成一体,运力大增。1934年开通上海至北平的直通客车,全程34小时,旅客乘火车由上海到北平,经过南京的铁路轮渡,中途无需提着行李上下车了。在当时,乘坐这趟特别快车是一种超级享受,许多富家青年男女新婚都选择乘坐“沪平特快”作蜜月旅行。据统计,1935年平沪段(北京—上海)货运量由前一年的120万吨急增至815万吨,1936年高达1015万吨。轮渡所在大马路附近,每天人来人往,甚是繁华,当时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之说。作为亚洲第一条铁路轮渡,曾被评选为1927年至1937年十年间的中国“十大工程”之一,《读卖新闻》称赞其“美轮美奂,东亚无双” 。
  1949年,南京解放后,首都铁路轮渡管理段更名为长江轮渡管理所,隶属于原上海铁路管理局。1950年5月,抗战前夕自沉于黄浦江的2000多吨渡轮“南京号”被打捞出水,拖回南京修复后,投入渡运,“南京号”“浦口号”双轮日航平均48渡。解放后的铁路工人焕发出高昂的工作热情,1953年12月28日曾创出日航86渡的新纪录,受到原铁道部的表彰奖励。
  随着铁路运量不断增长,轮渡地位日显突出,形成以轮渡为中心的枢纽,南北铁路干线车源的80%通过渡轮。1958年后新造“上海号”“江苏号”“金陵号”内燃轮先后启用,昼夜保持3轮航行,日均120渡,渡车千辆以上,还曾创出日航155渡、渡车3414辆的最高纪录。
  1968年10月,南京长江大桥开通。1973年5月5日,随着长江大桥及新的枢纽配套工程相继建成,轮渡封闭停航,6艘火车渡轮被全部调往芜湖,依然作为主力船,行驶在裕溪口至芜湖的长江江面上,驮运火车过江,一部分轮渡职工也同时调往芜湖轮渡段。而下关和浦口之间的铁路轮渡桥予以保留,并由轮渡所负责养护维修。近年来,随着南京滨江风光带建设,两岸栈桥经过油漆维修出新,已经成为江边一景。江水轻一下重一下,拍打着岸边,又悠然地散开,分明是久远的叹息或低吟,静静地洗刷着岁月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