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应果
编者按: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认真落实集团公司部署要求,全面承接铁路“六个现代化体系”,加快建设一流的现代运输企业,扎实开展“工作落实年”行动,高质量推进年度各项重点任务,在铁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奋力走在前、当好排头兵。即日起,本报开设“大院热线”栏目,刊发记者专访集团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文章,就2024年集团公司安全、运输、经营、建设等方面重点工作,以及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日前,集团公司安监室主任张伟接受本报专访,围绕树牢大安全意识,深化“工作落实年”,压紧压实安全责任,高质量承接推进现代化铁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由防止事故向超前防范风险转变,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奋力实现连续第十个安全年等方面,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2024年,集团公司提出高质量承接推进现代化铁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这一目标任务,主要出于哪些方面考虑?
张伟:首先,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在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确保铁路安全,我们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其次,建设现代化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是推进铁路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是国铁集团党组的重大决策部署。此外,集团公司高铁动车投用早,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活跃,近年来强对流、龙卷风、高温极寒等灾害天气频发,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持续稳定面临更为严峻考验。特别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大安全意识,积极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推动由防止事故向超前防范风险转变,坚决守住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对安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建设现代化铁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加快建设高可靠、现代化的安全保障体系,用实际行动确保安全生产长治久安。
记者:集团公司在加快承接现代化铁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上,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张伟:集团公司坚持“两手抓”不动摇,持续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安全双重预防机制,运输安全保持总体稳定,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短板”和“软肋”仍未消除,一些惯性问题仍然重复发生,一些新的潜在风险有所显现,安全形势稳中有险、稳中有忧,压力挑战不小。集团公司作为高铁大局、客运大局、建设大局和经营大局,建设现代化铁路安全保障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好排头兵,我们既要担负起拓展运输市场、提升运输效率,管好营业里程全路最长、超过7100公里的高铁网,用好全路配属最多、数量超过830组的动车组,保持8亿人以上居全路首位的客发量,实现职工收入的稳步增长;更要有效应对设备服役进入“高龄期”、人员交替进入“高峰期”、灾害天气进入“高发期”的管理难题。对照高可靠和现代化安全保障体系,我们的管理思路方法还有待提升,既要传承既有成熟有效做法,更需要不断开拓创新突破,针对安全生产的短板和关键,特别是施工安全、现场作业、设备质量、治安消防、外部环境、应急处置等,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及时感知风险变化,动态作出响应,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记者:如何把握好建设现代化铁路安全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加强组织实施?
张伟:现代化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是铁路“六个现代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基础保障,具有先进性、有效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建设现代化铁路安全保障体系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深入分析制约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瓶颈,从铁路安全生产实际出发,对管理、设备、人员、环境等要素进行延伸拓展。集团公司将统筹规划,持续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安全双重预防机制,锻长板、补短板,提高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保障能力。各专业部门要聚焦建标准、带队伍、防风险、抓落实,评价既有措施办法有效性,对成熟可靠的予以坚持,对效能乏力、留白缺项的进行补强提升。各单位要坚持高标定位、创新实干,严密生产组织,优化作业流程,完善控制措施,提升现场安全风险感知和管控能力。干部职工要严格管理、按标作业,合力共为、久久为功,加快建设适应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安全保障体系。
记者:集团公司提出要确保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化铁路安全保障体系,实现这一目标具体要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
张伟:加快承接推进现代化铁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把蓝图变成现实,把愿景变成实景,是全体上铁人的共同责任。今年,集团公司党委1号文提出“六个不发生、两控制、一实现”的安全目标,确定6个方面35项年度安全重点工作,努力提升风险管控和安全保障能力。一是提升安全理念意识。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大安全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问题导向,对各类风险隐患主动防、主动管、主动治,认真履职尽责保安全。二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办法,逐级压实安全责任,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履职过程考核;分专业修订安全管理办法,制定防止触碰安全红线措施,推广作业指导书图示化、视频化,提升专业管理能力;有序实施数据资源共享、专业平台统型、视频综合利用,提升安全实时监测、评估评价、风险感知和辅助决策等能力;组织职工参与规章制度建设、作业指导书“找茬纠偏”、“五小创新”、合理化建议等,让标准更贴合现场。三是提升设备设施保障。加强工程质量源头管控,坚持厂段对接、综合评价、约谈通报;优化检修范围和标准,科学确定高铁设备大修周期,组织高铁有砟线路大机清筛和伤损钢轨更换,为运输安全提供高可靠保障。四是提升队伍素质保障。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体系,组织好各层级业务抽考和职业技能竞赛;深化“制度性安排和柔性化组织”培训,推进不预先告知演练时间与地点、不预先告知事件类型的“双盲”演练,提升应急处置和事故救援能力。五是提升预防管控能力。落实强降雨、台风、雨雪冰冻等灾害预警会商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超前防、主动避、有效抢”保障体系;持续强化施工安全、消防安全、现场作业、安全环境等关键控制。六是提升责任落实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工作落实年”部署,着力解决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重点工作部署落实不到位,假落实、打折扣、慢落实等问题;把管理的重心放在现场,慎终如始抓安全,强化激励约束,传递责任压力,坚决守住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