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应果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集团公司承接推进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重要一年。今年的长三角铁路建设工作怎么干,如何加快打造更高质量“轨道上的长三角”?日前,集团公司建设部主任魏洪山接受本报专访,就广大干部职工关注的长三角铁路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下一步工作等话题,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2023年长三角铁路建设取得哪些丰硕成果?
魏洪山:2023年,集团公司铁路建设工作聚焦构建“六个现代化体系”目标任务,统筹抓好安全质量、工程推进、机构改革、科技创新等重点工作,圆满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杭昌高铁黄昌段、沪宁沿江高铁、甬金铁路、合肥派河港物流基地4个项目按期投产,沪苏湖、杭温等26个在建项目施组兑现率达95%以上,沪渝蓉合武段、潍宿江苏段、上海东站地下工程等6个项目高标准开工,全年累计开通新线572公里,完成基建投资125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全年建设项目未发生安全生产较大及以上事故,未发生铁路交通一般C类及以上事故和工程质量事故,工程合格率保持在100%。同时,建设项目管理机构改革纵深推进、机构数量由8家优化至5家,铁路建设管理诊断深入开展,工程验收管理“5985”工作方法在全路交流推广,监理类电子化招标平台广泛应用,集团公司铁路建设管理效能实现新提升。
记者:2024年长三角铁路建设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和任务?
魏洪山:集团公司地处长三角,位于多个国家战略交汇点,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高度契合,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到上海考察时,明确要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强调要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同时,随着长三角干线铁路网基本建成,三省一市高度关注更高质量“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更加注重扩大区域铁路网络的覆盖面和通达度,这些都为长三角铁路建设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今年,集团公司铁路建设要确保池黄、沪苏湖、杭温等7个项目按期依法高质量开通,稳步推进淮宿蚌、杭衢、宁淮等32个重点续建项目建设,力争上海东站站房、沪昆铁路嘉善段改线等4个项目按期开工,积极推进京港阜黄段、温福、沪乍杭、合宿宿泗段、金千扩能、南京北综合实训基地、宁波梅山铁路专用线等储备项目前期工作,预计完成基建投资超1400亿元。
到2025年底,集团公司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67万公里,其中高铁9200公里,50万以上人口市县高铁覆盖率达85.6%,20万以上人口市县铁路覆盖率达96.5%,届时“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
记者:营业线(邻营)施工安全备受关注,去年我们在这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今年又将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魏洪山:去年,我们在完善机制、监督检查、责任落实等方面多管齐下,强化营业线(邻营)施工安全管控。一是制定实施停复工安全评估、第三方监测、大型机械管控等8项规章制度,推行施工单位项目安全质量管控季度评价报告、施工作业班前点名与班后点评制度。二是重点开展营业线安全督导检查,全年检查整治问题3709个,累计签发停工和整改通知书253份。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考核,全年累计对施工、监理企业实施负面积分考核647分,信用评价考核46分,约谈施工、监理企业10家,清退施工、监理人员52名,经济处罚232万元,保持施工安全严管严抓的高压态势。
今年,我们将继续强化制度建设,优化完善营业线施工动火作业等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源头管控,抓好施工方案编制、审查、核备等全过程管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深化“六位一体”联防联控,在枢纽站场、既有高铁并行段等工况复杂工点全面应用“数字工地”,全面总结推广运用“总监办”模式,规范运作安全督导检查机制,坚决确保营业线施工安全万无一失。
记者:坚持服务运输、用心用力打造精品工程是铁路建设的目标,今年在打造精品工程上有何安排?
魏洪山:今年我们在打造精品工程方面,将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提升设计源头质量。扎实开展地质勘察、重大工程技术方案研究等前期工作,加强变更设计管理,全面落实设计现场配合定期巡检、考核机制,严格勘察设计前期工作质量评价和施工图审核评价,不断提升设计服务质量。二是推进落实建维一体。深化新线各专业各环节提前介入管理机制,明确施工图审查要点、介入验收问题整改等要求,确保提前介入各方职责清晰、衔接顺畅。深度介入地方自主立项项目设计工作,坚持满足运营需求导向,推动建设标准与运维标准的衔接统一。三是建设精品创优工程。加强质量安全红线管理,以开通项目特别是高铁项目为重点,抓好红线问题自查自纠、分析整改工作。聚力打造新开工项目精品示范段,认真组织工程首件及工艺试验,充分发挥样板引路、高标开局作用。按照“精心、精细、精致、精品”要求,制定精品工程实施建设方案,高质量推进各阶段验收工作,确保工程建设各环节质量达标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