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内功 力夺头魁

——南京动车段合肥南动车运用所强化管理提升检修能力探访
字数:2,801 2024年03月29日 要闻
  记者 朱明轩 
  南京动车段合肥南动车运用所是集团公司十座动车运用所之一,成立于2014年12月,配属动车组68列88标准组。作为集团公司在安徽省内唯一一座动车运用所,主要承担京沪、京广、沪蓉、合福、徐兰、商合杭、郑阜、合安等高铁线路的动车组运用和一、二级检修工作,日均检修动车组超过28列。
  在不久前国铁集团机辆部公布的2023年示范标准化动车所评定结果中,该所以954.9分的总得分,从全路25个参评动车运用所中脱颖而出,排名第一。这个成立不到十年、干部职工平均年龄仅32岁的动车运用所,是如何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日前,记者来到该所一探究竟。
  统筹优化生产组织 多岗位轮动保障供给
  走进合肥南动车运用所,狭长的“中央公园”两侧,各有一座延伸500余米的巨型检修大库,累计能够容纳20组动车组同时进行检修作业,远处气势恢宏的动车组存车场,无声映射着中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该所坐落在安徽地区最大的客运枢纽合肥南站旁,伴随着如火如荼的高铁新线建设,该所连接的高铁线路和检修作业量也随之增多。
  今年春运,长三角地区铁路旅客发送量再创历史新高,动车组“加班”运送旅客,压缩了“休整”时间,一级修动车组密集到达,让该所夜间检修作业量一度激增55%。如何利用有限的作业时间,完成更多的检修任务,确保动车组次日的正常运行,是该所一直持续探索的课题。
  “根据阶段性运输生产需求,统筹打好提前量,科学编制检修计划是第一步。”该所所长陈健介绍。早在春运开始前,该所就根据所内68列动车组的实际运行里程,为每列动车组量身定制二级修检修计划。将需要扣车的二级修修程和运输高峰时期错开,错峰保障旅客运输高峰时期100%的动车组供给率。
  3月2日凌晨1:00,春运返程客流仍在高位。该所两个检修库内共计10条检修线上,停满了正在进行一级修作业的动车组,与平时不同的是,正在忙碌的机械师多了不少。
  潮汐用工,是该所优化生产组织的又一良方。“为应对春运高峰时期的大检修工作量,我们从二级修班和临修组抽调业务骨干,成立一级修支援队伍,支援2个夜班检修班组。”陈健说。
  白班支援夜班,地面支援乘务。随着交路增多和夜间动车组的开行,随车机械师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该所未雨绸缪,提前培养的“一岗多能”后备随车机械师队伍派上了大用场,这支每月保持双岗位业务培训的“机动队”,能够随时上车支援,确保应急有备。
  成立至今,该所统筹优化生产组织,灵活调整人员配置的事例不胜枚举,动车组供给率在全路排名始终名列前茅。今年春运,该所日均完成动车组一级修作业37组,最多一天完成44组动车组的一级修作业,创下历史新高,高峰时期供给率达100%。面对今年春运的大客流冲击,再次交出了一张亮丽答卷。
  严格把控检修质量 动车故障率保持低位
  “地勤机械师王金彪防止一起配件松脱断重点故障。”“地勤机械师王东防止一起电气系统重点故障。”“地勤机械师杨子健防止一起走行部重点故障。”……
  记者看到,在该所生活区、工作区的电视大屏上,滚动播放着该所为每名“红榜之星”制作的个人专属电子海报。“以‘红榜’为载体大力弘扬先进,通过奖励和宣传,营造精检细修、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该所安全专职程前告诉记者。
  “红榜”扬正气,“黑榜”促后进。该所每月还会将检修作业中发现的反面典型梳理成“黑榜”,下发至每个班组传达学习。“这个月谁上了榜、上了什么榜”已成为该所职工关心讨论的话题之一。
  走进2019年新建的六线检修库,地勤机械师李大龙正在一列动车组列车底部辗转腾挪,不停用手推、拉、摸、摇着车辆底部排障器橡胶护板等各种配件。“用‘推’判断有无裂缝,用‘敲’判断有无松动,用‘拨’判断有无卡滞……”李大龙一边演示,一边向记者解释。李大龙使用的这套检修“功法”,正是该所2023年开始全面推广应用的“推拉敲摸拨摇”手检法。该检修法主要针对防松脱等16项一级修、27项二级修作业中的重大风险项点,通过有形化的作业手段,提高检修质量。运用以来,动车组“松脱断”部件故障发生率显著降低。
  “我们把控检修质量的抓手有很多。”李大龙告诉记者。不久前,他在对一列CRH380B型动车组进行一级修无电检查作业时,敏锐发现转向架排障器存在裂纹,及时汇报处置,消除了一起安全隐患。
  而这一故障,正是该所动车组冬季安全风险防控表内的典型故障问题。“这些季节性的典型故障,每次班前点名会上工长都会带我们学习,有时还会抽问。”李大龙说,“在检修这些部位时,我都会多查两遍。”
  夏天重点查空调,冬天重点防冰冻……该所每年根据季节变化,按配属车型量身定制的阶段性风险防控表和具体防控措施,已成为现场作业人员为动车组“找茬”的“指南针”。
  该所自2014年12月成立以来,配属动车组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车辆责任行车设备故障均得到妥善处置,整体下降趋势明显。去年累计获得集团公司安全奖励11起。百万公里故障率低至0.1,常年在全路保持前列。
  科技创新持续赋能 新质生产力蓄势而行
  在该所66道一列CRH380BL型动车组的车辆尾部,记者看到机械师张真彧正在使用一款造型奇特的“长杆”进行作业。这款由该所自主研发的设备舱多功能延长检查杆上,集成了能够检查动车组走行部视觉盲区的监控探头,杆头还可通过替换各种接头,实现储风缸球阀的远距离截断复位等功能。
  “设备舱多功能延长检查杆仅是我们所干部职工自研百宝箱里的一个小工装。”该所党总支书记王耀华告诉记者。自建所以来,该所充分发挥青年职工多、创造力强的优势,大力推进小工装小技改等“五小”创新研发。截至目前,已累计研发动车组排油引流工具、CRH3型动车组头罩作业工装、雨刮器检修作业平台等各类小工装,累计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6项,有效解决制约现场生产的多个难点痛点问题。
  小工装提高劳动效率,新技术革新生产模式,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场景,在该所比比皆是。一旁的轮轴探伤工位旁,地勤机械师范子煜和任冠华正使用轴端拆装小车上集成的智能扭力扳手,对轴端内的4颗螺栓进行紧固和复核作业。智能扳手能够根据作业内容和工序,自动预设紧固所需的扭矩值,作业时扭矩值不达标或者重复施加扭矩,系统都会自动报警并触发语音提示。“由以前单一的人控,实现了向人控、机控、智控相结合的转变,解决了扭矩漏打、错打的问题。”范子煜说。
  “润滑油脂加注量29.7克。”一旁的加油注脂数字化移动小车,实现了润滑油脂加注量的精准把控,杜绝了漏加少加的情况发生;创新研发的蓄电池智能检测工装,不仅实现了数据自动存储上传和分析,还能对蓄电池各项数据进行远程监控,实时掌握综合工况;全面推广应用的动车组健康管理系统,能够对动车组的运行状态进行远程跟踪评判,前移安全把控关口;数字化调度管理系统,能够自动接收调度命令,编制下发生产计划,组织工料提前配送,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管控,以及全过程全链条的计划管理……
  大量智能工装设备和各类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让该所从计划管理、人员安排、物料配送、质量卡控等各方面,推动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作业模式的转型,在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道路上,持续向着纵深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