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应果
伴随池黄高铁开通运营,长三角铁路总营业里程已达1.44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突破7200公里、占比超五成,区域路网布局进一步完善,“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驶来。
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网,为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今年1月1日至5月20日,长三角铁路发送旅客逾3.3亿人,日均近240万人,其中高铁客发量超八成。
密织高铁网络 重构长三角交通版图
2008年4月18日,长三角第一条时速250公里有砟客运专线——合宁客运专线通车运营。从此,长三角铁路建设尤其是高铁建设驶入快车道。
2010年7月1日、10月26日,时速350公里的沪宁城际铁路、沪杭高铁先后通车,沪宁杭形成快速黄金通道。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两地间最快只需4个多小时。
2013年7月1日,宁杭、杭甬高铁联袂开通,为上海、杭州、南京三座长三角核心城市补上了最后一条“边”,长三角高铁骨架网形成,“铁三角”就此横空出世。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铁路建设“雁阵”齐飞。2014年12月10日,杭长高铁开通运营,打通长三角至云、贵、川方向的运输“瓶颈”。
2018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集团公司抓住契机,乘势而上,主动融入,聚焦“高质量”“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加强与三省一市统筹协调,共同推进铁路新线新站项目规划建设,突出联网、补网、强链,基建投资连续多年保持在800亿元以上,居全路第一。
2023年,集团公司高铁建设聚焦构建“六个现代化体系”目标任务,强劲发力,蹄疾步稳,全年完成基建投资1253亿元,创历史新高。杭昌高铁黄昌段、沪宁沿江高铁等项目按期投产。
长三角铁路建设成就非凡,境内建成开通运营京沪、沪宁、沪杭、宁杭、杭甬、合福、宁安等高铁30余条,形成全国最为密集完善的高铁网。高铁里程由2012年底的1904.8公里,增加到今年5月的7224公里,增长279%,高铁营业里程占比首超五成,稳居全路第一。“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涉及管内京沪、京港(台)、沿海、陆桥、沿江、沪昆通道均已建成。
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长三角高铁纵横、一网覆盖,“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四通八达的高铁网覆盖三省一市(除舟山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实现与全国铁路干线网络互联贯通。上海虹桥、南京南、杭州东、合肥南等一大批现代化高铁客站建成投入使用,构筑交通发展“新版图”。
管理守正创新 强化运营体系建设
走进高铁“神经中枢”——现代化的集团公司调度指挥中心,通过调度台指挥系统,可清晰看到一列列动车组所在位置、运行轨迹、速度等实时画面,以及重要岗位的现场作业情况。“通过调度指挥系统,我们可实时监控、掌握列车的运行状态,同时可对站车进行远程集中指挥调度和控制。”集团公司调度所党委助理员田韧介绍。调度员需按运行图指挥列车安全运行,实时监控调度每个显示屏。在幕后,还有一支专业队伍分兵把守、昼夜维护调度集中系统(CTC)和供电调度控制系统(SCADA)等装备安全高效运转。
“嘀,嘀……”机器人发出提示音,举起“手臂”,敏捷地对车底转向架部位进行安检。“人机搭档,可安全高效检测并消除动车故障。”上海动车段虹桥动车运用所所长张幼庆说,“采用机器人作业检修,范围可以覆盖所有动车组车型。”
2023年,集团公司开创全路先河,首次采用大机作业模式,对沪蓉高铁合宁、合武段等线路连续成段清筛施工,为保障列车运行安全平稳夯实基础。
智能检测,精确打磨,道床、桥梁大机清筛数字化……高铁时代,集团公司聚焦“科技创新”主阵地,全面推进设备迭代升级,以新质生产力为高铁运营注入强劲动能,夯实安全基础。
高铁运营安全,关键在“防”。集团公司加大投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高铁安全保障体系,共同筑起联防联控的高铁安全畅通大屏障。坚持以设备高标准高质量保证安全可靠,成立高铁运维技术中心,系统研究把握高铁设备变化和运维规律,推广动车组PHM、车辆5T、供电6C等检测监测系统,提升精检细修和病害整治水平。建立两级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动态完善预案、开展演练,安全高效处置突发情况。
长三角铁路临近江海,强对流、龙卷风、高温极寒等自然灾害日益频繁。集团公司超前防范,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及时预报预警、会商决策、精准应对;动态抓好防洪防台、防胀防断、防暑防寒等季节性安全工作,持续完善“防、避、抢”措施,经受住了多轮次高温严寒、超强台风、强对流龙卷风等极端恶劣天气考验。
集团公司对高铁实行全封闭管理,在车站候车区、列车车厢等重要场所和高铁沿线桥梁、隧道等重点部位,安装设置监控系统和周界入侵报警系统,提升高铁线路技防保障水平。为车站配备先进的安全检查仪,对进站人员、物品进行安全检查。对旅客进站乘车,采取实名制管理。
集团公司典型引路,立标打样,在上海、芜湖、阜阳等地,组织召开不同专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强基达标,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高铁强劲赋能 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千里京沪大动脉,全程旅时最快4小时18分,高铁串起沿线“经济走廊”,沿线高铁新城、高铁园区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带动沿线经济协调发展。这条线自2011年6月30日开通运营以来发送旅客超17亿人次。
上海虹桥站,我国最繁忙的高铁车站之一,单日最高峰有949趟动车组列车到发,运营高峰期平均不到1分钟就有一趟动车到发,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凸显,在推动产业发展、开放合作、便利百姓生活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高铁已成为“筑巢引凤”、吸引新经济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载体。2019年12月1日,京港高铁商丘至合肥、郑州至阜阳高铁开通,为安徽阜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便捷交通,上海客商居嘉正频繁往返上海和阜阳,如今他们企业落户阜阳。
争做“城市合伙人”,不只有居嘉正。从比亚迪到晶华新能源,再到火乐科技,一批龙头企业带着项目、创意、合作意向奔“阜”而来,带着阜阳“一起飞”。2023年阜阳市新设经营主体超14万户,同比增长32.1%。
风起太湖。乘风驶来的沪苏湖铁路,为沿线上海、苏州、湖州城市群吹来发展新风。目前,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形成连片开发空间近万亩,南太湖新区的未来城意向入驻项目200多个,湖州市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成为上海优质产业的承载基地。
秀美山水湖与著名古村落串珠成线,黄金旅游线“断点”消融。“池黄高铁没开通前,我每次从老家辗转四五个小时才能到合肥。”家在黟县美溪乡在合肥做茶叶生意的刘凯说,“如今家乡通高铁,乘坐动车比以前节省一半时间,家乡的茶香飘得更远,山区旅游人气也更旺了。”
建设山区高铁,助力乡村振兴。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六安市、金寨县依托高铁,步入发展快车道,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加速流动。冠名为“六安瓜片号”的高铁动车组列车,在长三角城市群间穿梭,扩大了六安茶品牌的影响力和销售市场。
山区高铁是山区百姓打开山门的经济线、开放线、生命线,也是乡村振兴的黄金路、生态路、幸福路。依托便捷的高铁网站点,一批批“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应“运”而生,吸引游客乘坐高铁畅游长三角。上海等地游客搭乘“乐游长三角·六安号”高铁旅游专列,一路看风景,寻游大别山,掀起红色旅游热。
运能跟着客流“走”,调图围绕市场“转”。集团公司做细“一日一图”,精准开车,2023年在全路率先实现年发送旅客量突破8亿人。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徐瑞华教授说:“长三角一条条高铁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劲活跃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