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
不到一个月,我这三十年工龄的老火车司机就要退休了。一生爱书,赋闲在家肯定要读好书。
读书最多的时候是刚参加工作那几年。跑车到了外口公寓,最享受的事情,莫过于洗完澡,沏杯茶,从包里摸出一本书,清清爽爽躺在床上,打开,展读。
刚巧,那时候我的师傅也爱读书,只不过两个人读的书不同。师傅爱读传统武侠小说,记得都是《童林传》《五凤朝阳刀》《蜀山剑侠传》之类。师傅戴着老花镜,读得津津有味。
武侠,我最爱读金庸,除了金大侠,还爱读当代小说,当年正逢文学繁荣的时代,知青文学、反思文学、乡土文学,一直到后来的先锋派、新写实,几乎都读过。最高兴的事,就是休班时去逛书店,买新书。师徒俩有时读得入神,会忘记吃饭。直到黄昏时分,窗外已暮色四合,书上的字看着都费劲了,师傅才合上书,在手里拍拍,放在桌上,叹口气说,小王,吃饭去,吃完饭接着读。
后来师傅退休了,我也成了师傅。书,还在买,越买越多。只是,读得越来越少了。家里房子本来就不大,更显得到处都是书。有时候家人难免有意见,那么多书,你还不停地买,你读得过来吗?我就说,现在忙,没时间读,等退休了,就有时间了,我要好好订个读书计划,把想读的书,全部读一遍。
预想中的读书计划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典重读。都是大部头,排在书橱的最上层。很惭愧,浅薄如我,最先看到的,是三十六册金庸全集。没办法,跟金老先生的感情太深了,从初中就开始读他,这十五部书,不知读了多少遍。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性格鲜明的人物,早已烂熟于心。不夸张地说,随便摸出一本,翻开就读,一夜不带合眼的。这退休后的读书计划,没说的,金大侠得排头一位。
大部头里分量最重的,要数十六巨册的鲁迅全集。我读鲁迅先生很早,小时候家里有一套人民文学版的鲁迅杂文选集,小薄本,象牙色,封面上印着鲁迅先生的浮雕头像。
小时候没书读,明知道读不懂,也读得津津有味,就觉得这老头的文章,犀利有力,尖酸刻薄,骂遍天下无敌手。当然,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那浓浓的感情。这是个爱憎分明的老头啊。
上班以后,大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咬咬牙才买了这套人民文学版的鲁迅全集,打开前几本,都是文言文,《摩罗诗力说》《中国小说史略》,我这文化程度读着实在是吃力,翻了翻就放下了。爱读的还是先生的小说、散文和杂文,至于后面的书信和日记,从买来就没打开过。我仰头向鲁迅先生保证,这回读书计划订好了,退休之后,抽出大块的时间,一定要把您老通读一遍。我估计,经过这么多年,这么多事,再次展读鲁迅先生,应该能读出新的感受,新的收获。
列入重读计划的还有很多。沈从文、张爱玲、老舍、汪曾祺、阿城、王朔、王小波,这几位都对我脾气。
不只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当年我都读得废寝忘食。期待退休之后再次打开各位,不知道会不会带给我一些新鲜感?
书橱的边角位置,灰蒙蒙的一排,是四大名著。这四部老宝贝,重点我打算放在《红楼梦》上。其他三部打小学就读,都读了不止一遍。唯有这红楼,多少次翻开都没读下去,一到“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就打住了。一直到疫情那年,憋在家里实在难受,才算把这部红楼,囫囵吞枣看完了。这次立个誓,不但要重读,而且要精读,要带着感情读,实在不行,就把自己当贾宝玉,自己家的事儿,必须搞清楚。人家鲁迅先生早说过,一部红楼,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倒要试试,我这三十年的老火车司机,能看见什么。
想重读的经典还有好多。《论语》《诗经》《庄子》《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当年还买了几十本中华书局普及版的古诗选注,从陶渊明一直到龚自珍,正适合我这文化程度,可惜一放几十年,只抽出过几本感兴趣的大概翻了翻。以前文言底子薄,读古籍实在头大,就拿陶渊明的话安慰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当然,现在底子还是薄,不过我估摸着,这重读计划一旦顺利完成,我这国学水平,离大师可就不远了,成为艺林佳话可能也指日可待,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