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长英
歙县渔梁坝岸边的唐宋古街犹如一条大“鱼”,整条街道的中间由青石板铺就,两边镶嵌着鹅卵石,如同鱼脊上有序铺排着“鱼鳞”,所有的街巷中间高两边低,每一条巷弄都延伸着通向河岸边,像一根根“鱼刺骨”。
渔梁坝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被喻为“江南都江堰”。暖阳抚摸着旧门板的店面、狮子桥、泰源盐栈……高跟鞋敲打着街面,历史的烟尘卷起猎猎风幡,古城古街古坝,带着顾盼流连的身姿隐身于时代的洪流,她的眼眸她的气息,她灵魂底蕴上开出的花朵,依然活在唐诗宋词的抑扬顿挫和平平仄仄之上。
“徽城东望秀无双,石坝如梁卧练江。快意渔舟辞古渡,闲情村笛出晴窗。”大唐盛世,那真是一个好时代,快意渔舟、闲情村笛,画面感满满。徽州商贾从古城出发,站在岸边望向渔梁坝方向,感受着渔梁坝渡口的宏伟和繁华,天气晴好,轻快的渔舟凌波江上,此时临河的花格窗内传来悠扬的笛声……这笛声一直在天地、山水、古诗的每一个字里行间千回百转,不绝于耳。
“那些将要去的地方,都是从未谋面的故乡。”现代人的所谓诗和远方,只是对未知的一种向往,只是快餐生活囫囵吞咽中的另一种漂泊,真正的故乡是能够让一颗不安分的心停下来、慢下来,唱一段戏曲,走一截古道,在一处古宅里看着光影从天井投射下来,在门边慢慢磨过去、磨过去……立在临江的窗前,在一缕夕光中捧一杯热茶,望着流水,望着飞鸟,望着平静的江面,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发呆。
时光流逝的长河中,辉煌或落寞都只是飞鸟的翅膀划过天空留下的一抹痕迹,只留给午夜梦回来凭吊。宋代诗人刘克庄写过一首《渔梁》诗:
“春泥滑滑雨丝丝,一路阴寒少霁时。水入陂渠喧似瀑,云从山崦上如炊。”诗人描述了春天细雨纷飞的景象,春泥湿滑,雨丝细密。整个世界都笼罩在阴寒的气息中,很少有晴朗的时刻。水流入渠道时发出喧闹的声音,宛如瀑布奔腾。云从山崦间升腾而起,形状如同炊烟袅绕。相信生活在徽州大地的人们,对于春天这样的一幅春雨山居图都不会陌生。
对于活在唐诗宋词气韵中的渔梁,最该记住的还有两个人:李白和许宣平。许宣平是诗人和剑客,隐居于南山(今福泉山搁船尖),同为剑客的李白仰慕其诗艺和剑术,于是动身前往寻访。李白在渔梁见江面上停有一船,船头一老翁,便上前拜问:“请问许宣平先生家在何处?”老翁捋须微笑答:“门前一竿竹,便是许公家。”李白径直前行,待他领悟过来,“门前一竿竹,不就是船头一竿笔直的竹篙么?老翁就是许宣平也。”待李白转道返回时,人船已了无踪影,“许士已乘黄鹤去,此处空剩问津处”。
活在唐诗宋词气韵中的渔梁,如一帧古画,打开岁月的包浆,她在那里,她就在那里。穿越了千年,重新回到乡愁的零公里处,看潮涨潮落,观四时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