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熙瑞 张林伟
风雨停歇,高温登场。7月23日,阜阳地区气温高达36℃,酷热难耐。“今天的作业是‘扒翻浆’,5人3孔,120分钟扒完!”在阜阳工务段王寨示范队班前点名会上,26岁的党员副工长赵燕青语气坚定。这个站着不动都会一身汗的天气里,“扒翻浆”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扒翻浆”又叫人工清筛道床,作业人员要在道床边坡“开门”,先把枕木盒表面干净的道砟移除到一边,然后掏空整个枕木盒,把下面夹杂着泥土的道砟清除出去,最后回填新道砟,进行密实性捣固,是工务系统最耗费体力的作业之一。
午后1点,烈日炙烤大地,钢轨上腾起阵阵热气,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京九线王寨站11号岔后,赵燕青首当其冲,挥舞着尖头镐重重砸下,一下、两下、三下……一点点刨松枕木盒内的泥砟。
虽是骄阳似火,然而连续多日的降雨,造成枕木底下泥水淤积,一镐下去泥水飞溅,他的脸上、衣袖、裤腿满是泥浆。“如果是连续晴天,枕木底下泥浆板结,和道砟凝固在一起,坚硬程度堪比混凝土,一镐下去也就一个白点。”正在清理泥砟的赵燕青说。汗水夹杂泥水已经把他变成了一个大花脸。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经过近90分钟紧张作业,泥砟全部清理完毕,赵燕青招呼工友对线路进行回填捣固。此时距离“天窗”结束还有30多分钟,抱着重达35公斤的内燃捣固镐,忍受着内燃机散发的热量,赵燕青汗如雨下,眼镜不时滑落,镜片也被汗水打湿,像是蒙上一层“马赛克”。
14:18,“天窗”结束。面对36℃的考验,5名作业人员硬是扛了过来,高质量处理了3孔翻浆。
“人工清筛虽然费时费力,但是对于稳定道床效果很好,一次清筛可以让线路几何尺寸保持很长一段时间。”赵燕青摸了摸黢黑的花脸,工作服此刻又被汗水和泥水“洗”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