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

我那消失的铁路工种

字数:1,488 2024年08月09日 汽笛

  迟悟
  上海铁路局(现称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已建局75周年。
  75年,伴随时代的发展,铁路也不断推陈出新。有了纸质票,硬纸板票消失了;有了电子票,纸质票用得少了;有了闸机,手工检票消失了;有了行车自动化系统,手工扳道消失了。
  75年,全局有多少工种岗位,甚至车间、单位消失,估计没有人统计过。
  这其中,有我入路的第一个工种,第一个车间。
  现在想来,不可思议。我的第一份工作:消防员,第一个车间:消防队,据说当时在全局是首次设立。
  我1983年底入路,所在的南京东机务段,为全局内燃机车最多的段,当年又从美国进口了一百多台ND5内燃机车,于是,需自建两只百吨柴油储罐,地方要求建罐必须建消防队。于是,有关部门特批,诞生了消防队这个编制。
  消防队设在储油罐外,紧挨着,设备设施很完善。操场、篮球架,车库、宿舍、值班室,特别还有一个五层楼高的消防训练塔,一般只有正规武警消防队才有这个设施;同时还有两部外线电话,在当时的铁路单位也不多见。
  这些足够说明从上到下,对建立消防队的重视。队长与指导员皆为复员军人。记得队长曾在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上服役,他要求很高,干劲很足,不论管理还是装备,什么都对照武警消防队的标准。
  车库里最多时,停有两辆消防车,还有一辆消防吉普,一辆消防摩托。整个南京市,除了那些大的国家级化工厂,企业消防队中有这种配备,还是较“奢侈”的。
  每班十几人,分两班,24小时值班,值班战备也与武警一样。发的也是武警制服,春夏秋冬,每季不一样。
  本以为进铁路,当工人,哪知摇身一变成了“军人”,非常意外,也非常惊喜。回家,左邻右舍投来不解的目光,心想这小子啥时当兵去了?
  乘公交车,有时满车就我一个“军人”,特别聚焦,仿佛一举一动都有人注视。很不自在,又很享受。上来一个老人,立即站起来,生怕别人抢去让座的机会。老人坐下,汽车启动,站在一边,我低着头,似乎有点害羞,好像听到大家在我站起的那一刻响起了掌声。
  小时候听过雷锋的故事。今天“扮演”了一次雷锋,不知是戏演过了,还是未到位,事后久久不能平静。
  消防队在人员配备上服从单位管理,训练灭火等方面要服从市消防支队管理。因此,平常铺设水带、登梯爬高等训练,全照支队要求,值班战备也要服从支队统一调度。
  最怕警报响。警报一响,从起床到穿好厚厚的消防服、套上靴子、戴好头盔、扎紧消防腰带、登上消防车,必须以秒计算完成。一般夏天30秒,冬天50秒。
  从1984年到1998年,我在消防队度过了15年。离开后,每听到那种警报声,会愣一下,有时拔腿向外跑,找衣服穿。这种本能反应,几年后才慢慢消退。
  15年中,参加过很多市支队组织的消防业务竞赛,也拿过不少奖,惭愧的是没有参加过几次救火。
  记得一次扑灭南京炼油厂的火灾,市内119调我们增援。到现场后,已没有明火,只看见纵横交错的管道中,一个圆形反应釜在冒着浓烟。
  现场调度武警,看我们停下来,立即命令司机掉头。开始司机以为让掉头走,心想怎么一来就叫走,后来明白了,是我们不懂。原来所有消防车到现场必须背离火场,随时做好撤离准备。
  指示我们原地待命。下车发现地上早已覆盖了一层消防泡沫,看样子已经救了好一会儿。同事好奇,往前凑。这时那个调度又突然站出来,大声制止。原来老消防员不怕火,就怕这有毒的浓烟,据说吸一两口就能致命,若呛一口立即窒息。
  那晚,直到最后处置完毕,我们都在待命。
  这是我消防生涯中,离火灾最近的一次。虽然擦肩而过,也是一种经历。
  后来,随着改革发展,企业消防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消防队,除了防火留有一两个人外,其他人员车辆等编制全部取消。
  忆往昔,仿佛弹指一挥间。现在,南京东机务段已变成南京东机辆段,消防队训练的操场,已变为职工的停车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