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中
“因工作原因,本人退群了……”早上醒来,车间技术管理盛沈范在车间工作群里发的一则消息赫然入目。时光荏苒,盛工在我们车间工作一晃已一年有余,与他初见仿佛就在昨天。
初见盛工是在沪宁沿江高铁开通前的夜晚。那天,太仓信号工区的办公室、走廊里到处人头攒动,除了车间职工,段技术科和施工单位人员也都聚集在此。人群中有一个瘦瘦的年轻人,在办公室不停地忙碌,不是坐在电脑前仔细校对当天施工作业内容,就是与防护人员确认通讯设备。召开施工预想会时,才知他便是新来我们车间挂职锻炼的技术管理——盛沈范。
盛工姓名的三个字,都是典型的姓氏,我琢磨,这难不成是承载了三大家族的希望?
有位上海本地青工暗地里笑嘻嘻地跟我说,盛工名字用上海话说音似“长生饭”——颇吉祥;又有一种说法——常剩饭,显然不是好习惯。我让他必须规规矩矩叫“盛工”。
盛工在车间分管施工、车间职工教育,还有一些说不上来却够扎扎实实忙乎的活。
新职工十几人,理论考试、实作考试,每人完成的进度都不一样。他既要管培训内容,又要管学习、考试时间安排,教学教务齐抓,俨然一个人撑起了一所学校的架势。
盛工思路清晰,工作有条理。每次到车间,总见他坐在电脑前编排施工计划或梳理电子台账。想要找他,去他的工位准能寻到。每天下午四点的“天窗对接会”,他都会跟每个工区的负责人确认好作业内容,明确责任分工,反复核对,确保万无一失。
盛工今年组织新职工模拟考试时,有一位新职工在考试最后忘记把安全木从作业区域撤回,作为监考官的盛工当即没让他通过。“凭什么不让过,这只是次考试,又不是现场作业,到时候我肯定不会犯这种错误的!”新职工气冲冲地前来理论。盛工解释道:“习惯决定行为,车间里每个人都像你这样马虎,作业安全又如何保证?”他从工具遗落线路可能造成的危害,到如何严格执标从自身找问题,给那位新职工摆事实,讲道理。“你们正是养成良好作业习惯的黄金时期。铁路工作的重中之重便是安全,容不得丝毫疏忽。只有把安全放在首位,我们其它的努力才有意义。”一番专业的分析,让新职工心服口服。
离开我们车间之际,盛工在群里和大家告别:“我会记得陆渡大施工时的辛苦,记得见到保养点清晨5点朝阳时的感叹,记得仰望‘九层妖塔’时的惊叹……我会怀念陆渡的小笼包,祝车间越来越好!”
盛工的离别在盛夏,我们也衷心感谢他在上海电务段张家港高铁信号车间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