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

首次高铁隧道机械化清筛成功的背后

字数:1,847 2024年09月03日 综合新闻
  通讯员 陆嘉诚
  8月30日,本报头版刊发了集团公司管内首次高铁隧道机械化清筛施工完成的消息,颇受关注。这次施工是如何成功实施的?成功的背后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本报通讯员作了深入采访。
  8月26日2:30,沪蓉高铁金盆地隧道上行线出口处,人声鼎沸、灯火通明,上海大机运用检修段职工操纵着10815清筛机徐徐退出,标志着隧道内的上行线路清筛作业全部完毕。该段将用16个天窗点,完成沪蓉高铁天堂寨至墩义堂区间上下行道床12.149公里的清筛施工任务,其间对九斗冲、金盆地两条总计长约3.4公里的山体隧道进行清筛作业。他们积极做好施工前期准备,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施工作业效率,强化作业现场施工安全管控,优质高效完成首次高铁隧道机械化清筛作业。
  全面摸排定方案
  “如果将施工比作绘画,那做足施工前准备就如同打底稿。”该段副段长金山说。为确保施工能够顺利开展,该段提前派出线路勘查团队前往现场,带着道尺、电子水准仪、便携式气体检测仪等一整套专业设备,深入漆黑又闷热的隧道内部,细致勘查隧道结构、空气条件、线路状态、地面设备等情况,对“陌生”的环境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并以此为依据,研究分析隧道施工特点,科学制定“一隧道一方案”,明确了作业范围、作业要求、安全卡控措施等内容。
  优质的设备是保障施工有序推进的基础。该段抽调机械设备科技术骨干成立设备小组,在开工前协助机组全面检查所有大机设备的发动机、电气箱、电缆槽、液压系统等重点部位,及时排查可能存在的大机“跑冒滴漏”“松虚短破”等问题,并对每一台大机都进行精心调试,确保大机设备的状态良好。
  施工前,该段将参与施工的180余名干部职工集中起来,组织开展安全培训,由专业科室负责人结合施工方案,进行“面对面”授课,逐句逐条讲清工程概况、季节性安全措施、施工区段特殊安全规定、隧道内施工注意事项、应急预案等内容,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通过培训,我对此时施工的安全重点有了全面了解,也进一步增强了我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收获匪浅。”一名职工发自肺腑地说。
  科技赋能提效率
  “挖掘链已安装完毕,清筛作业正式开始。”8月21日,随着施工负责人一声令下,清筛机的挖掘链开始飞速旋转,链条上的耙齿宛如一只只有力的手掌,在石砟与金属的摩擦声中,将轨枕下的石砟尽数掏出,再由两条硕大的机械臂将石砟输送至筛分装置进行震颤筛分,将弃土和碎石抛到物料车内回收,洁净的石砟则通过回填装置落入到被掏空石砟的轨枕中。
  “线路在长期列车通行和日晒雨淋后,会存在道床脏污、排水不畅、翻浆冒泥、道床板结等情况,此时需要对道床进行清筛,恢复线路的洁净和弹性。”该段机械化清筛三车间主任李印河介绍。QS-650k清筛机被业内称为铁路“内科医生”,它可以一次性完成道砟挖掘、道砟筛分、净砟回填、污土抛送等作业,清筛后的净砟洁度能达到97%以上,其作业效率相当于数百人同时作业,相比传统人工清筛,大大提升了作业质量和效率。
  “此处标桩差数值53毫米。”一名地面人员正聚精会神地盯着测量尺上的激光线条,向同行组员报告轨道标高的测量数据。该段首次使用了小型电子测量仪,此测量仪重量轻,十分适合长距离行走的作业人员,且使用方便,只需要把测量仪放置在高于钢轨面的一侧步行板上,在水平校准后向垂直线路的方向发射激光,观察光线在与钢轨面垂直竖放的测量尺上的刻度位置,就能为清筛后的线路捣固提供精准的作业数据。
  人机并举保安全
  在隧道清筛现场,除了气势磅礴的大机编组,还能看到作业邻线有一台超大的“电风扇”与清筛机并行,同时正前方还有一辆喷射数条水柱的“洒水车”,对线路进行“浇灌”。
  与以往露天的高铁清筛作业不同,隧道内部空间狭长,通风效果差,清筛过程中扬起的沙尘和大机排放的尾气在内部难以消散,对空气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为保证作业人员健康,该段在作业前和作业中,利用轨道车和放置容量28吨水箱的平板车组成的“洒水车”,对干燥的线路进行持续洒水,有效减少清筛时的扬尘,并设置一台大功率风机,由轨道车牵引,在邻线和大机编组保持同步前进,促进大机附近空气的流通换新。
  同时,在各地面作业小组和每台大机上均设置一名专职检测员,进入隧道后每10分钟检测一次一氧化碳含量,如出现警报,则立即通知人员第一时间停止作业,并组织使用应急防毒面罩和氧气瓶,迅速、有序撤离隧道。
  “前期我们将所有参加施工的14台大型养路机械驶入到隧道内部满功率运转,并安排风机持续工作,模拟隧道作业时的工作场景,最终发现一氧化碳浓度始终在安全范围内,符合作业条件。不过,我们也组织开展了多次应急演练,确保人员安全。”该段安全科科长张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