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亚堃
10月9日至11日,宣绩高铁开通运营集中采访活动,在宣绩高铁沿线举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经济日报、中新社、人民网、安徽卫视、安徽日报、合肥日报、宣城电视台等20多家中央和省市媒体60余名记者组成采访团,从宣城出发,途经绩溪,最后抵达宁国,现场观摩新建的宁国南站和既有宣城、绩溪北等车站,以及各地方文旅和新质生产力观摩点。
水墨宣绩,一路美景。采访团成员用镜头和笔触记录高铁串联起的皖南“诗画走廊”,展示长三角铁路建设成就,以及助力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开启暴走观摩模式
10月9日11时许,随着从合肥南站出发的部分采访团成员抵达宣城站,水墨宣绩之旅从这里正式拉开帷幕。
步入宣城站1号站台,采访团成员纷纷取出摄像机,对着站台、列车采录着新闻素材。当宣城站站长赵子贤、中铁十四局集团宣绩高铁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兰庆坤等采访对象一出现,就被采访团争先恐后地围了起来。“宣绩高铁开通后车站客流、运力如何变化?”“宣绩高铁如何赋能地方经济发展?”大伙儿积极提问,亟待了解更多的新闻线索。
“从两三个小时的普速火车到最快39分钟的高铁,压缩近2小时,宣绩高铁的开通拉近了宣城市与其管辖地域的距离,也为推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添砖加瓦。”采访团成员、市场星报记者叶俊杰感慨道。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午饭过后,采访团来到这座饮誉海内外的“江南诗山”,沿着317米高的石阶,拾级而上,层林尽染、竹林清幽,茶园绿意盎然。大伙一边听着李白与玉真公主的故事,一边欣赏着李白最爱一座山的美景。行程紧锣密鼓,观摩完宣酒文化园后,采访团一路南下驱车2小时到达绩溪县仁里村,夕阳将远处的山脉染成了橘红色,走在具有传统徽派风格的村落小巷中,干净的道路、美丽的景观等一一呈现在眼前,吸引了众多记者按下相机快门,记录高铁时代下新农村的新风新貌。
晚上的寂静时光也被高效地使用着。为抢时间,他们整理素材、剪辑视频、修改稿件,安徽日报社记者徐旻昊剪辑视频至次日凌晨3点。
次日,采访团继续开启“暴走”模式,先后观摩探访宁国市青龙湾、真也天境、安徽詹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河沥溪老街。在观摩的2天时间里,采访团的足迹遍布宣绩高铁沿线3座车站和周边7处观摩点,在皖南秀美乡村中穿行,沿线铁路、建设、地方等单位部门的13名同志接受了采访。
展示人文生态特色
平生闻说宣城郡,水石幽奇人物俊。宣城地处皖东南,自然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宣城自古诗人地”“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称。
在宣城站,站房线条优雅、造型别致,给采访团留下了深刻印象。“站立面使用富有节奏的横向线条塑造层层叠叠的宣纸形象,两侧线条舒展而流畅,似纸卷徐徐展开,用现代建筑语言勾勒出‘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动态画面,呈现出浓郁的‘宣味’。”赵子贤说。
“这个花篮是天安门广场同款。”大伙顺着采访团成员、安徽商报记者刘静文手指的方向看去。在绩溪北站站前广场,硕大的节日花篮映入眼帘。目光移至站房,满满的徽州文化气息迎面而来。走进站内,通过“和”“合”“荷”的建筑语汇演绎,以及“回”形纹、花窗、层叠梁木、斗拱等中华传统建筑细节的提取,体现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建筑主题。
“设计融入了皖南建筑的元素。”“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展示了独特的徽韵之美。”采访团成员一边观摩一边记录。
在宁国南站,“邦宁国泰、长治久安”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咔嚓咔嚓”,摄影记者端起相机留下美好瞬间。
作为全线唯一的新建站房,宁国南站设计也充分结合地方人文、景观、历史等多重元素,使功能与美学兼顾。整体建筑造型宛如“宁”字,既契合宁国城市地名,又与“邦宁国泰、长治久安”的城市愿景遥相呼应。“候车室内大量采用宁国千年龙窑的设计元素,采用红砖青瓦的配色,立柱、栏杆以及出站通道等处,融入了畲族的图案语言,彰显当地民族特色文化。”该站站长张磊介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除了站房特色鲜明,沿线生态环境建设也是一大亮点,宣绩高铁工程设计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打造了新时代绿美工程。“我们将植草、灌木和乔木与工程段落地质地貌相匹配、错落布置,形成‘层次分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效果。” 谈及设计效果,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宣绩高铁项目总工程师曾晓辉说。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宣城市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全市现有A级旅游景区60余家,乡村旅游发展处于安徽省领先水平。宣绩高铁的开通运营,沿途风光美景与皖南徽派文化的颗颗“珍珠”串成文旅“项链”。这条穿梭在皖南青山秀水间的高铁通道,将拉动沿线旅游、生态、文化、农业的高速发展。
宣城的敬亭山景区、绩溪的龙川景区、宁国的青龙湾等景点,在没有开通高铁前相对独立,从一些较远城市到景区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多次换乘。“高铁开通后可以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和产品组合,我们也借此契机推出‘高铁+生态游’‘高铁+文化游’等主题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交流合作科科长汪丹在接受采访时介绍。
“老街成了小上海,热闹非凡。”一直在河沥溪老街居住的张大妈感慨万千。高铁带来的不仅是流量,更是“留量”,同时也推动保护和开发老街相关工作。借助高铁的便捷性,吸引更多的商家和投资者前来考察和合作,特别是那些与旅游、文化、餐饮等相关的业态,让老街换新颜。
“我从小就吃他家的山核桃,这么多年味道不变。”采访团成员、人民网记者陈曦化身美食推荐官。总部位于宁国市的安徽詹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山核桃行业28年。“宣绩高铁的开通,对我们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更广阔的市场、更便捷的物流、更频繁的交流,一定会让宁国产的生态健康食品走进千家万户。”该公司董事长詹权胜坚定地说。
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毗邻绩溪北站的仁里村,建村已有千年历史,至今村里还保留着大量的元、明及清代的建筑,这里依山傍水,文化积淀深厚。负责开发的绩溪县旅投公司总经理姜永密饱含了对这条新线的殷切期盼,她说:“新线开通后,绩溪北站将有3条高铁交会,绩溪县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为文化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山好水好风光好,复兴号列车在宣绩高铁上飞驰,见证长三角铁路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添不竭动能。